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袁剑

  • 固定链接 '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提交: 2009-08-26, 20:58:44 由 袁剑



    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朋友的老书新版,但却因故无法参加。将书面发言放在博客上,以示捧场。)



    鲁军兄作为风雨激荡的1980年代思想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我虽然早闻其名,但坦率地说,我以前并未读过此书。不过,我并不以此为憾。因为在我看来,在今天读这本《论里根经济学》有更加切近之感。20多年之前,我们这一代人对现代资本主义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之上,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而在20年之后,当中国已经上演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资本主义戏剧之后,我们对资本主义以及市场经济就有了更多的经验性的体认。由于这个缘故,在我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丝毫也没有觉得这是一本出版于1980年代的书籍,而觉得是一本新书。当然,鲁军兄饱含激情、充满关怀的文字也让我觉得颇为亲切。理想主义姿态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是1980年代思想人物的普遍特点,这种底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已经逐渐丢失的东西。所以,鲁军兄的这本书让我享受到了一种久违了的阅读快感。而鲁军兄在本书中所体现出深厚的历史视野以及严密的逻辑能力,都让这本书的思想力量,远远超过了现在绝大多数出版物。

    显然,《论里根经济学》再版最为重要的意义并不 在于上述几点。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暗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在书中,鲁军兄说:“尽管里根经济学仍然保留或继续沿用了“新政”和凯恩 斯主义的某些在今天看来尚未过时的东西,但无论如何,里根经济学是对“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根本否定,由此形成了1930年 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转捩。”毫无疑问,里根经济学是在罗斯福新政盛极而衰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模式、一套政策,无论其曾经如何辉煌耀眼,都有其 逐渐凋零的时候,罗斯福新政如此,凯恩斯主义如此,里根经济学也复如此。企图用一把钥匙开千把锁,一付老军医的方子管一辈子,如果不是无知,就只能归结为 学术的懒惰。世易时移,人类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对罗斯福新政,还是对里根经济学,鲁军兄都是以这种认识论作为基础的,本人深以为是。一个时代有 一个时代的问题,需要不同知识工具加以解决。这实际上也是当今中国以及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在当代资本主义模式下,尤其是美国资本主 义模式遭遇重大挫折之际,全球资本主义将如何又一次转型?而对于中国来说,在亦步亦趋紧紧追随美国资本主义模式三十年之后,在未来,我们将向谁学习,抑或 是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以应对未来的问题?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中国和世界都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个时候,鲁军兄的著作将我们带回经济史上几个重要的转折现场,又一次体认思想传承以及时代需求如何催生思想以及制度革命,实在是恰逢其时。

    19世纪末到1929年,以自由放任为主要特征的美国资本主义经历了一段高速扩张时期。这被称之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镀金时代。但镀金时代的另外一面,则是生产的大过剩、社会的大分化、金融的大失序,这些问题终于在1929年 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爆发出来。所谓罗斯福新政正是为了应对这个镀金时代所产生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通过创造就业,增加需求,提高最低工资,加 强金融监管等一系列新政措施,罗斯福所谓,“有管理的资本主义”不仅挽救了美国,也挽救了全球资本主义。就我个人的理解,罗斯福新政的要义,是通过财富分 配的调节创造了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因为只有这样一个中产阶级社会才能创造有效需求,缓解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我宁愿将罗斯福新政看做一套社会政策,而 不仅仅是一般所理解的一套经济政策。在评价罗斯福新政一直到里根之前的美国历史的时候,克鲁格曼先生用“大压缩”一词对这一时期加以概括。显然,“大压缩 ”是对镀金时代的“大分化”的一种反动。套一句当下中国的政治术语就是,罗斯福新政实际上通过培育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创造了一个“和谐社会”,而这也使 大多数美国人真正体会到了所谓“美国梦”的时期。然而,诚如鲁军兄强调的那样,一套政策、一种制度,不仅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还会不断创造出新的问 题。及至里根时代之前,罗斯福新政已日渐式微。昔日成功的药方逐渐成为历史的包袱。于是,以解除管制、减税为主要政策,以所谓新保守主义为其精神张本的里 根经济学开始粉墨登场。回望过去的三十年,可谓是里根经济学风靡全球,大行其道的时代。而其成果至今仍斑斑可考。无论是改变我们生活的信息技术革命,还是 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在冷战之后的迅速扩张,里根经济学都是其背后的重要动力。但此一时彼一时,在风行三十年并达到顶峰之后,里根经济学的神龛终于在2008年 发生的金融危机中轰然倒塌。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遗产,里根经济学中的诸多教益肯定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知识血脉并在未来发生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垄 断性的政策,里根经济学正在走入历史。显然,次贷危机是里根经济学霸权衰落的一个重要界碑。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在刚刚过去不久的美国大选中,奥巴马先生 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入住白宫的。以至于美国有评论说,共和党已经沦为地方政党。意思是说,共和党的政策影响力已经不及联邦政府一级,而只限于少数州一级的地 方政府。令人唏嘘的是,鲁军兄在其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几乎完全相反的历史数据:1980年里根赢得他的首次选举时:共赢得489张选举人票,而吉米·卡特获得的选举人票,不过区区49张。 历史的确充满了吊诡。不过,我们更关心的则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更明确的说,什么样的经济学和经济思想能够主宰世界的下一个时代?或许,这仅仅是我 的书生之见,在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一个空前混乱和迷茫的时期,但无论如何,时代对新思想的呼唤都已经嘹亮可闻。不问可知,我们又匆匆来到了一个历史转捩点 上。

    就当下中国而言,这个问题则可能尤其急迫。

    如果做一个粗略的历史比照,我以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面三十年与1929年 之前美国的镀金时代极其相似。虽然其政治制度、历史起点以及经济动力多有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后果则极其相似。无论是其产能过剩的程度,还是贫富分化的程 度,都与美国的镀金时代好有一比。而其资源匮乏、腐败泛滥以及民怨积累的程度则较美国镀金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还没有爆发金融崩溃,但按照现在的趋 势,恐也为期不远。如果我们将中国的前三十年称之为中国改革的镀金时代,那接下来将要到来的,可能就是一个灰暗的时期,一个生锈的时代。以中国的人口之众 多(潜在失业问题之严重),资源之匮乏,市场之狭窄,社会问题之尖锐,中国未来之困难可能远超1929年之后的美国。换言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面临比1929年 之后的美国更加痛苦的历史选择。不消说,这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和更大的政治勇气。不幸的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种转变的迹象。我们 依然在体制给我们设定的危险道路上一路狂奔。我们似乎希望用最后一口力气与危机赛跑,而不是修养生息、改弦更张、另辟新径。持平而论,中国目前的这种局 面,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贫困密切相关。我们的GDP虽然高速 增长了三十年,但思想与精神的贫困也与日俱增。否则,面对当下的困局以及未来可能更大的困局,中国思想界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毫无主张、尴尬异常了。然惟其 如此,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中国思想界才应该知耻而后勇,努力为这个民族的未来提出更加系统而可行的论述。在这个时候,我们安静地读一读鲁军兄的书,仔 细体会伟大的美国人在历史关头的困顿、思考和选择,将是大有裨益的。

    我一直有一种直觉:如果上山下乡的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改革的前三十年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的话,那么在未来,1990年代下海的一代知识分子将对中国的思想界做出截然不同于学院知识分子的贡献。理由非常简单:他们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解有更加真实的经验基础。这显然是学院知识分子所不能及的。

    诚如鲁军兄自己所言,虽在商场,但从未停止过思考与研究。我相信,作为19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老兵,《论里根经济学》的再版只是鲁军兄重返思想界的一个开始。我们期待分享他更多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