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号召开,人们将此次会议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后一次会议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关键会议,而前一次会议则被人们普遍寄予挽狂澜于既倒、继续深化改革的期许。
任何改革都会有掣肘,再重要的会议也不例外,再重要的改革议程也不可能自外于本土的现实环境,好的改革是在现实土壤中寻找最优方案,而不是奢望一天建成共产主义。
首先,强调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中国有稳增长的经济下限的制约。
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强调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现在,经济上下限区间更加明确。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经济形势报告,指出“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测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就够了”。也就是说,7%是增长底线,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
由此出发,虽然货币不再大量发行,但有关方面不会坐视周期性行业大规模下挫,坏帐急剧上升,而会实行一直强调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并购,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正在逐渐超过制造业。如果出现大的经济震荡,经济失速下行,大规模的投资方案也有可能作为保底方案出台。
其次,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贫富分化极大,利益割裂严重。面对国内各种阶层分割、各种民粹想法,强调民生经济,保障最低的居住、医疗等保障需求,同时把保障胃口压低,降低寻租空间才是现实选择。既不向利益集团低头,也不向民粹低头。
中性改革在房地产市场表现得最明显。虽然一二线城市两年来房价房租飙升,但重要政治人士很少谈及房地产。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席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商品房还是供应主体,保障房不等于政府提供产权房,实际上,上海已有推出共有产权房,北京推出自住型商品房,低收入阶层以公租房为主解决居民难题,有产权、漏洞极大的经济适用房将逐步退出保障舞台。至此,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将“居者有其屋”转变为“住有其居”,获得了确认。
相信在其他保障领域,也将延续这样的风格,应保尽保,减少寻租空间,在普遍保障的同时,降低高保障的胃口。
第三,三中全会将遭遇各派观点的交锋,而一些交锋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预计未来十年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
如保守派反对国企改革,可能反对金融、石油等领域广泛的市场化,但在另一些领域,即使改革派之间也有交锋。
以汇率市场化为例,激进的改革派希望现在就全面放松管制,而非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热钱应有余悸、对国内真实的经济质量并不乐观的温和改革派强调,在内部金融体系没有根本性改革之前,贸然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将导致不可测的风险。因此,无论是温州金融改革,还是上海自贸区,都没有触碰这颗地雷,可以想像,未来还将以较为温和的、开放民资进入银行业的方法进行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进行试错,而后大面积推广,如上海自贸区所起的作用,还是改革的主要渠道。
至于有些人希望三中全会之后,股市一飞冲天,国企全面改革,民营银行马上成立,所有这些激进的设想并不符合中国现实。我们会看到股市基础制度变革,仍在不时爆出内幕交易丑闻;民营银行成立,但制止关联贷款、控制人承担无限责任等举措会打消许多投机者的积极性;而国企改革,会是逐步放松的过程,允许民企入股,不等于民企可以获得平等的话语权。
最好的期望是,金融市场化、行业公平进入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