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叶檀

  • 固定链接 '要让发生金融风险的土壤彻底板结'

    要让发生金融风险的土壤彻底板结

    提交: 2015-10-28, 16:23:00

    监管层近来屡屡提及金融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很多行为逻辑可以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出发,得到很好的解释。

    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时提到,今年年中,中国政府采取稳定股市的措施,防范住了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前的16日,在金融企业座谈会上,李克强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提及系统性风险的还包括央行官员与市场机构。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在改革开放中建设金融强国》的文章。文章最后提及构建现代化金融监管体制,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东方证券发布的A股策略周报,作为看好市场的理由,指出在政策宽松的大背景下,系统性风险被兜底,之前市场的反弹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

    当然,谁也不会忘记习近平主席访美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指出政府为平抑抛售潮干预市场是为“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必要行动,即便在一些成熟的海外市场,当地政府也有类似的稳定行动。再往前追溯,金融行家王岐山早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就时常提及“底线论”: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调整金融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提。

    系统性风险被提及的频率几乎与金融创新、人民币国际化相同。中国如此高度重视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是因为国内确实存在着孕育金融风险的土壤。

    举例来说,目前各地电子交易平台数量庞大,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底,国内大宗商品类电子交易市场达739家,其中处于运营状态的有661家。如果算上文交所、股权交易所等,数量更是惊人。

    从天津文交所开始,一些交易行为便受到专业人士与投资者的质疑。这些交易所融资到一定程度,一旦资金断裂,发生区域性风险则很难避免。

    受到地方政府支持或者以创新名义建立的各类商品交易所,监管力量还十分薄弱。很多投资者缺乏常识、容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

    此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动辄1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让人印象深刻,投资者现在仍相信可以轻松获得高额收益。

    欠缺专业知识、缺乏有效监管、专门炮制神话故事的土壤,同样可以使区域性金融风险常年不熄,稍有火星就四处燎原。

    再以今年6月份的股市动荡为例,很多不支持稳定市场的人认为并不会构成大的危机,事实上这其中就蕴含着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是不是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看风险毒素的蔓延传染能力。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仅是房贷公司、保险公司、大型金融机构衍生品部的危机,最后蔓延成所有大型金融机构的危机和所有参与者的破产危机,并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乃至东亚等地。

    国内6月发生的股市动荡如疾风暴雨。6月15日以后,领涨的创业板指数在3个月内从4038点直杀至1779点,跌幅为56%。上证综指从6月12日的高位5178.19点下来,8月26日低到2850.71点,跌幅达45%。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杠杆与做空,去杠杆影响到配资者、机构、信托,最终影响到银行。此次股市动荡对金融市场有强烈的传染性,导致市场如惊弓之鸟。

    10月份配资行为卷土重来,杠杆与利率更高、妖股层出不穷,A股市场赌性未改,这样的市场的确容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无论以什么名义进行金融创新,金融的本质就是控制风险进行准确的资金配置。金融创新当然要搞,但不能脱离风险防范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