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石天方

  • 固定链接 '年线附近有支撑,但后期走势是区域震荡'

    年线附近有支撑,但后期走势是区域震荡

    提交: 2013-03-14, 16:55:00

    上期的专栏,我文章的标题是“短线有望反弹,但调整还将延续”。文章指出:“由于分时走势上,上证指数的下跌是以5小浪的形态出现,理论上,短线反弹的高度是有限的。2350-2370就将构成本次反弹的阻力带。而一旦反弹完成,大盘很可能还要有一个下调的要求”。实际情况果然如此,文章的第二天,大盘就反弹到2369附近,并在其后再度震荡下调至今。

    我在文章中还指出:“后一次调整,上证指数将很有可能向2200-2250点区间寻求波段支撑位,从而为后一轮回升波段创造条件。可见,从时间上看,本次上证指数自2444点开始的波段调整,时间跨度将达到4-5周”。两周后的今天,我的观点仍然没变。#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一收市后,市场投资者对于近期大盘的走向相当茫然无措。当晚,我在我的网易博客和上证博客上写了“短线变盘就在眼前”的文章,并通过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进行了摘要转发。文章这样写道:

    “上证指数在2300点附近窄幅整理,短期市场似乎没有了方向。实际上,这种盘面,往往是短线变盘的前奏。

          我们当然希望能够从分时波浪结构中能够预先判断出短线变盘的方向,但目前的市场,确实增添了不少不确定的因素。从分时走势讲,2259若作为b浪反弹,似乎反弹的时间是不充分的。形态上应该可以再反弹一次,目标可以指向2380点附近。b浪反弹完成后,再出现较大的调整。这是比较规范的运行走势。

          若要延续这个b浪反弹,比较合适的时间应该就在周二,也就是明天。换言之,如果明天大盘没有延续这个b浪反弹,我们就要考虑另外一种可能,即:2259-2352的反弹也许只是一个x浪的反弹而已。那就意味着,上证指数将以震荡下跌的方式先去考验2259点前低的支撑力度。

          我曾经多次表示过,本次2444点的波段调整,其调整的目标位,理论上应该指向年线附近。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为这个调整难以避免。区别只是:先向上延续反弹至2380点附近,还是先向下调整到2220附近来。我想,这个答案,应该很快就要揭晓了。明天,也许就将露出端倪”。

    天缘凑巧的是,周二股票果然大跌。跌幅高达5%以上的股票比比皆是。今天虽说大多数股票跌幅趋缓,但客观而言,大盘的调整趋势仍然未完。

    我前面曾经讲过,本次2444点的调整,时间宽度将达到4-5周。从上证指数的周线图来看,本周已经是调整以来的第4周。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下周大盘出现止跌的可能性在明显增加。但在此之前,上证指数必须先要在年线附近寻求支撑。

    遗憾的是,即便以大盘股为主要权重的上证指数在年线附近体现支撑,其后的那个反弹仍然难以很快创新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代表绝大多数非权重股票走向的深证综指以及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的调整才刚刚开始进行了5个交易日。换言之,大多数股票的波段调整,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大多数股票的调整周期,仍然要满足3-5周的调整要求。也就是说,大概有80%的股票,他们的一轮波段调整,很可能还要延续到4月上中旬才有可能完成。

    今天在中国电信天翼视讯的“股票老左”节目里做嘉宾,节目最后,老左问了我一个问题:这次调整后,你认为什么板块能够崛起?我很费思量。因为,我已无法象去年四季度预测银行板块和城镇化建设概念那样快人快语。我只能回答说:我只能说,我看好的板块在什么地方。还是那句话:“五年环保、十年医药”。

    为什么我无法直接回答老左的问题?因为我现在已经看不出有哪个与指数相关度很大的权重板块的估值或成长有特别的优势了。

    银行的估值,现在已经不低估了。而未来银行的利润增长率预期是下降的。原来的20-30%的利润增长率已经不可能继续存在。银行现在价格的估值也就不具优势了。

    券商和保险板块本来的估值就不具备特别的优势,分类指数走势的特征又极其不顺畅。这两个板块要想继续引领大盘,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同。

    房地产受政策的强力打压,元气已经大伤。这个板块要想引领指数同样不具备天时和地利。

    还有什么?石油石化?有色煤炭?或者电力?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弱复苏的大背景下,这些板块都难担大任。

    可见,波段调整后的大盘,更多的,将是区域性的震荡。除非上述权重板块中的某个板块有突发性的利好刺激。

    所以,我的观点是,未来操作,应更多地将精力放在精选个股上。 

    (石建军,于2013/3/13周三晚)

    【本文是为东北财经专刊“财富魅力”写的专栏,同步发表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