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石天方

  • 固定链接 '弱平衡态势最晚6月中旬打破(石建军)'

    弱平衡态势最晚6月中旬打破(石建军)

    提交: 2014-05-27, 05:18:00

    最近以来,市场人士对整个大盘的判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分歧。看多者,认为沪市2000点就是历史大底。看空者,则认为大盘还会再创新低。这种强烈的分歧,也反应到了期货市场。最近几天,股指期货的多空持仓量双双激剧增加。市场分歧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

    既然多空分歧如此严重,表明大盘已经进入多空大战的前夜。从时间上分析,未来两周,大盘很可能会出现一个近期的方向性选择。因为,市场继续在2000点附近横盘整理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换言之,市场近阶段的这种弱平衡态势,最晚将在6月中旬被打破!务请注意“最晚”这两个字!

    那么,为何2000点附近横盘整理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呢?并且最晚6月中旬必定变盘呢?

    我们知道,上证指数之所以能够持续5周在2000点附近横盘整理,显然与市场不断期盼管理层能够释放所谓利多消息有着强烈的关系。实际上,管理层也确实在做一些有利于市场稳定的努力。新国九条的出台、IPO控制发行家数的表态等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却始终是上行乏力。一方面有政策维稳,另一方面又极度虚脱。大盘横向波动也就是无可奈何之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维稳的情结正在逐渐消散,而IPO的发行筹资则已经兵临城下。同时,优先股也在紧锣密鼓地等待筹资,国资改革中吸收民营经济又需要增发筹资。在这样的资金环境下,原来的弱平衡态势怎么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即便是从技术层面的时间因素来分析,多空力量的对比也表明,市场的弱平衡很快就要被打破了。周K线组合图就可以很好地加以说明。

    从周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上证指数从2146点下来,有两根相对较长的周阴线直接压迫2000点的整数关。其后5周,尽管大盘始终没有有效击破2000点大关,但却也始终无力收复前面那根由2100点下跌的阴线。连续5周的周线收盘价,没有一次超过前面那根阴线的收盘指数2036点。市场的弱势可见一斑。根据市场横盘的历史经验和时间周期,大盘在未来两周,将不得不做出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可以说是确定无疑的。从时间上推算,最晚也就是6月中旬了。

    现在的问题是,变盘后的方向,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在没有揭晓谜底之前,市场只能是对赌。这就是为什么股指期货多空双方的持仓量猛增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尚未给出方向感之前,投资者当然应该以密切观察、等待变盘并顺势而为为基本操作方针。但是,我知道,我的粉丝们和市场投资者必定希望我能够给出一个前瞻性的预判,以便让大家能够未雨绸缪做好应变。尽管预判难免出错,但我还是一如既往,愿意把我的前瞻性预判给大家参考和分享。

    我想说的是,我仍然维持我原来的判断,久盘必跌!这个下跌,是直接先看1900点,还是先向上虚晃一枪再反手做空,我无法预知。但有一条是较为明确的,根据我二十多年的市场经验,历史上,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底部,都不是在维稳的态势下形成的。不经过市场的恐慌性杀跌,就构不成自然的市场底。一个技术点位被不断地触摸,这个点位通常是靠不住的。自从今年一月份指数触摸2000点以来,市场在2000点附近已经持续震荡了5个多月。上半年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之时,指数都不能摆脱下跌趋势,下半年又如何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发动一轮所谓历史性的行情呢?

    有人会说,如果下半年央行释放一些流动性,市场环境就会宽松些。且不论央行是否走释放流动性的老路,即便是进行一些微调,也是要将流动性定向注入急需资金的某些实体经济中而不是虚拟的资本市场。

    有人会说,有些经济指标有回升迹象。且不说一两个月的指标不能说明经济结构调整下行的总体趋势,即便是汇丰PMI指标本月有回升迹象,它也仍然在50%的荣枯线的下方!

    指数的上涨,是需要合力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在货币政策总体不能宽松的环境下,在银行和地产等几大权重板块存在着系统性不确定风险的条件下,至少在年内,要想期盼指数型的上涨机会或者所谓的牛市机会,显然只能是一种期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梦幻。

    未来一两年内,即便是指数不再下跌,市场也不会很快形成牛市氛围。大盘的主要特征,是在某个几百点的指数区间内来回震荡。这种震荡是必要的,从较长的时间周期来考察,这种区间震荡,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熊市末期向牛市初期过渡的必要条件。

    527日网易博客和上证博客讨论】是继续坚持上海国资股还是配置调整后的某些创业板股?    

    (请进入http://q.163.com/tfshi/圈子讨论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