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叶弘

  • 固定链接 '股市如气候――局部极寒无法阻止春天的脚步'

    股市如气候――局部极寒无法阻止春天的脚步

    提交: 2012-02-06, 00:02:00

    北方极寒,呼伦贝尔大草原出现零下四十九度的新记录,并已连续九天,气温在零下四十度以下。渤海大面积结冰,时间超过半月,直接影响渔民出海。欧洲持续冰天雪地。已有超过300多人被冻死,日本一些地区降雪厚度达三米……

     

    历史罕见的恶劣气候,意味着2012年全球春季将充满不确定性。不过,任何反复,也无法阻止春天的脚步。在此背景下的全球经济与股市,似乎多了一些扑朔迷离。

     

    就象那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我们参与股市,也不能脱离受之影响的宏观大背景和具体国情。

     

    仍在金融危机与经济萧条中挣扎的欧美股市,似乎比宏观经济保持持续、良好增长的中国股市好的多。表面看,欧美股市更市场化,中国股市更多受政策影响。但有一点不容忽视,中国经济活动中的政策调控,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正因如此,中国出现的经济奇迹,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在反思与比较,全球经济市场化趋势与局部经济实施政策调控之间谁更具优势与合理。

     

    这是一个太大的命题。我们眼下需要看清的是:中国股市在经济,政治基本面稳定的背景下的熊市现象,更多还是政策主动调控,并推出一系列调控措施,以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必然结果。短期看,股市低迷。中长期看,中国股市必将与因政策调控而变得更加稳健,持续增长的基本面同步。

     

    或因目前股市处境复杂,长期下挫,让一些人信心受损,对后市继续悲观。但我对后市比较乐观。我的判断是:龙年股市或不会有大行情,但应是一轮持续恢复性上涨行情的起点。

     

    很多人将眼下股市萎靡不振,直接归罪于新股扩容。其实这是表象。表象背景的核心,是新股加速扩容背后的政策价值动向。我们知道,不论是老股被动扩容(象国有股法人股减持上市),还是新股的主动扩容。都是在政策框架内的预期目标。股市熊气弥漫,政策却积极推进新股高价发行上市,这与这轮政策调控、抑制流动性过剩的目标相一致。

     

    还记得“池子”理论吗?在中国市场,房地产与股市,是屯积市场流动性最大的两大“池子”。也是最能聚集市场人气与吞吐流动性的两大“池子”。这轮政策调控,房地产这个“池子”已象眼下的渤海湾,被极寒气候所冰封,无法流动。最近公布的主要城市房地产的成交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表面看,股市并非政策调控目标,但货币政策不断收缩;另一方面又加速高价发行、上市新股。还有庞大的国有股、法人股按比例减持套现形成的潜在扩容,股市这个天然储存流动性的“池子”,已日见干涸。 我们看到,沪深股市最近数月反弹也好,反复也罢,两市日成交资一直保持在1000亿上下。这是A股市场的持续地量。

     

    股市扩容,是证券市场的天性。中国股市诞生之日,就承载着两大政策使命:为企业改制,为企业融资。现在的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扩容?为什么扩容?同样是扩容,2007年的大牛市,一直伴随着象中石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这样众多的大盘蓝筹股发行上市。那时候,股市大规模扩容,除为国企改制,为国企融资以外,更有推动股市全流通改革的政策需要。并有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之配合。这轮新股扩容,除了传统的政策使命外,股市也为配合政策,调控、消耗流动性过剩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调控具有阶段性。股市的低迷同样具有阶段性。政策调控正在发酵,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正在实现。政策出现松动是合乎逻辑的合理预期。从这个角度看,谨慎乐观看行后市,比较符合中国股市的国情与现实。

     

    沪深两市大盘指数近期常常波动于小阴小阳之间。以今天为例,盘中股票涨多跌多,两市涨停个股20只,一些是连续涨停。盘中涨幅超过5%的股票超过80只。但跌幅超过5%的个股只有沪市的两只。这种现象,也是个股近期表现的常态。大盘涨跌已不重要,如果参与,重要的是能否抓住其中随机上涨的个股。一些涨停的股票,看似偶然,但涨停比较容易。涨停的个股,活跃的个股增多,这说明已有一些积极进取型的资金,不理会大盘,并专注个股机会,尝试摆脱因大盘长期低迷形成的困境。短期赚效应,有利于行情向好。

     

    我的观点是:气候会有反复,股市会有反复。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春天容易让人产生想象与激情。对今年的春季股市,我认为不妨早作准备,积极乐观一些。

     

    文章转载、讲座,及其它请联系叶弘邮箱:yehong96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