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叶弘

  • 固定链接 '暴跌之后――我们继续追寻牛市的梦想'

    暴跌之后――我们继续追寻牛市的梦想

    提交: 2015-07-01, 01:15:00


    经历了股市地震般的震撼与悲伤,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A股六月底所经历的暴跌,尽管时间短暂,但对市场的伤害极深。

     

    在此之前,叶弘的微信留言里,人们大多充满了自豪和自信。投资者提及今年以来的收益,大多是用赚了多少倍来表示。如果说今年以来你的收益为20%,50%,80%,你可能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说。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叶弘的微信留言仍然很多,但多是伤感。有人回吐了利润,有人已伤及本金。有很多入市不久的新股民投身股市,大多追涨创业板股票,现在已结结实实套在高位。新股民追逐牛市的热情,瞬间转化为解套的愿望。还有人发出呼喊:“救救我吧!”

     

    只要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在股市受伤,只能是自救,只能是自我疗伤。这才是股市最残酷的地方。

     

    暴跌前,人们大多沐浴在牛市的阳光与憧憬中。突然暴跌,人们似已深陷熊市的泥潭无法自拔。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冷静下来,这轮牛市的大格局没有改变。牛市没有结束,暴跌后牛市仍将继续,仍是目前市场的主流共识。在此之前,人们大多会说这轮牛市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过大,期间没有一次象样的调整。这次的暴跌,其实就是一次象样的调整。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牛市中的上涨,习惯了牛市中的追涨与赚钱。但对牛市进程中的暴跌,或持续暴跌造成的亏损与资金缩水,显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突然暴跌,政策也突然推出降息降准重大利好,意图明显。尽管没能立竿见影的阻止大盘惯性下跌,但政策护盘态度明确。随后又有社保基金30%可进入股市的利好。尽管庞大的社保基金属全社会的养老养命钱,不会轻易进入风险过高的市场,但从宽泛的资金面上讲,社保基金无疑属股市的“盟军”。

     

    政策利好希望股市稳定,牛市延续。遇到挫折,我们也习惯依赖政策的救助帮与脱困。

     

    这次突发性暴跌,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很多。它让我们明白牛市不只是赚钱,牛市也有风险。牛市并不是大盘指数应该达到某个高点。指数越高,风险也会越大。今年人们感觉比较好赚钱的指数区域,是在上证4000――4500点。指数加速上扬,资金汹涌成交放大,参与者莫名其妙亢奋之际,其实我们已置身于暗流涌动的惊涛骇浪之上。上周突然暴跌,释放了牛市的凶险,同时也将杠杆牛市上涨时的张扬,下挫时的夸张展示得淋漓尽致。

     

    短期来看,政策出手救市。稳定市场的力量和去杠杆化的市场规范要求正展开搏弈。主力拉动大盘国企股以稳定、推升指数,这是一个我们似曾相识的套路,但前期累计涨幅过大的次新股,小盘成长股,题材股,新兴产业类股票,则继续将大盘反弹的努力,当成减磅出仓的机会。下手凶狠,不计成本。盘中大面积股票跌停轻而易举。这应与场外配资所面临的政策压力有关。这波暴跌跌幅最深,下跌最坚决的股票,并不是融资融券的指定品种,而是那些以题材为诱饵,资金推动,具有明显庄股特征,涨幅巨大的中高价品种。

     

    政策护盘与去杠杆化形成的对峙、震荡仍将持续。去杠杆化对一些股票或一些人,肯定是个痛苦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盘面短期大起大落,起来的是指数(大盘股护盘),跌落的则股价(去杠杆化)。但我仍然相信,主导行情趋向的决定性力量是政策。在中国股市,牛市不会象一阵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一轮牛市,有其政策意图和目标。我不相信这轮牛市就这样匆匆结束。暴跌震荡结束后,牛市还会继续,相信牛市的追梦者们,也会重拾心情,重新上路,继续追寻牛市的梦想。

     

    最近的行情,沪市的几只大盘股值得一提:中国中车(601766), 中国核电(601985)、 国泰君安(601211)。在我看来。能否减缓新股上市压力,对市场稳定至关重要

     

    大盘股护盘功能突出,小盘低价成长股赚钱更容易。最近的行情,是在大盘的反复阵痛中,完成市场热点由小盘股向大盘股的转换?还是继续构造一个大盘股搭台,小盘股唱戏的原有格局?我仍然倾向于后者。我认为,如果还是牛市,经过这轮暴跌,小盘成长、低价题材、新兴产业,或此前涨幅不大的潜力型股票机会更多。

     

    叶弘提醒:投资者提出的个股及操作策略方面的问题,叶弘会通过微信尽力回复。每天收盘,叶弘会做一分钟的微信语音,点评当日行情。但需强调:博客与微信,属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切记。买卖股票,应以投资者自己的研判为主,不可偏听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