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叶弘

  • 固定链接 '政策救市――炒股的主要盈利模式会否改变?'

    政策救市――炒股的主要盈利模式会否改变?

    提交: 2015-08-11, 01:26:00


    一、不应怀疑政策救市后大盘震荡向上的基本趋势

     

    政策强力救市,我对后市持乐观态度。

     

    有点阅历的投资者都明白,中国股市任何一轮牛市,都有政策明确支持。没有政策支持,即使有行情,也走不远、走不久。

     

    这轮政策救市力度前所未有。换句话说,政策费了这么大的劲,投入了这么大的资金量,维稳是基本目标,保值增值理所当然。

     

    上证指数昨天强劲大涨,再度来到4000点附近。很多人说二次探底成功。我认为探底也是政策底。政策亮出了底牌,3500到4000点以下,是国家队救市资金介入的密集区,也是机构听从政策号召,入市持仓的成本区。

     

    银行信贷资金、证金、汇金公司资金、券商资金、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央企和其它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资金等,共同构成了救市资金国家队。政策救市,本身就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政策安排。股市维稳有其特殊性,在大盘持续暴跌背景下,政策救市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投入股市的巨量资金,显然不同于防洪抢险的沙袋,只要将沙袋堆积起一个高度,堵住上游急流而下的洪水,让洪水顺利下泄,洪水退去就达到了目的。政策救市,巨量资金投入股市,要么力挽狂澜,扭转颓势,让投资者重拾信心。要么国家队资金陷入被套,就象战争中前往救援的部队,也被敌人包了饺子。

     

    上证指数从5178点,狂泄至3373点,也就短短十八个交易日。涨多了必跌,不需要太多理由!跌多了可能还能跌,因为市场有惯性。如果政策不及时出手,强力救市,大盘惯性下挫,其深度及破坏力,可能远超市场预期。从政策救市效果看,上证大盘在3500至4000点一线逐步震荡企稳,并逐步缩量。八月第一周,沪深两市日均成交仅为8632亿,这也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单日、单周沪深两市的成交地量。

     

    政策维稳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所谓国家队资金,也有保值增值的内在压力。股市资金保值增值的途经就是股价上涨。政策救市大张旗鼓,除维稳之外,也需要在股市回稳上涨中,实现相应的政策和经济诉求。所以不应怀疑政策救市后,大盘震荡向上的基本趋势。

     

    二、政策救市,会否改变此前炒股的主要盈利模式?

     

    今年以来,炒股的主要盈利模式和盈利目标,是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为代表的小盘成长与新兴产业类股票。它们整体涨幅巨大,是这轮牛市的主要盈利模式和盈利目标。换句话说,这轮牛市,只要你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小盘成长与低价题材,你就充分享受了这轮牛市主要的增值过程。

     

    政策救市带有明确的价值倾向。以“两桶油”,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盘国企股明显更受救市资金偏爱。新一轮国企改革,正成为各类机构研究者、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大盘国企股也有引领后市行情的强烈愿望。

    昨天沪市大盘突然发力,并有成交量配合,行情的主线就是国企改革。国家队救市资金,大多来自不同类型的国企,央企和国家直接管控的金融机构。它们与上市公司中的国企央企一脉相承。从这些角度看,大盘国企股,在国企改变的潮中引领行情方向,应该合情合理。

     

    问题是,大盘国企股启动行情,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大资金流量。此前暴跌,去杠杆化是重要推手。后市大盘国企股持续上涨,将面临资金面的考验。

     

     国企改变的成功示范,是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重组,成就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的罕见暴涨。现在国企改革行情,显然是照葫芦画瓢。昨天涨停的武钢和宝钢,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中国铝业和五矿发展,中国一重和中国重工,似乎都想重复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的故事。问题是,同样是国企改革,股市行情不会是昨天行情的简单重复。这些大盘国企股多属传统行业,盈利模式和行业前景,可以说与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不具可比性。

     

    国企改革无疑会是后市行情的重点和主线。但盈利能力,我仍倾向于暴跌之后的小盘成长,新兴产业与低价题材。从炒作效果看,国企改革看着热闹,但后者带给投资者的盈利机会更多。操作策略,看大盘国企动向,抓小盘成长、低价题材股的波段获利机会。

     

    叶弘提醒:投资者提出的个股及操作策略方面的问题,叶弘会通过微信尽力回复。每天收盘,叶弘做一分钟的微信语音,点评当日行情。但需强调:博客与微信,纯属个人观感,所提股票,只为说明观点,不属推荐,不构成投资建议,切记。买卖股票,应以投资者自己的研判为主,不可偏听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