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叶弘

  • 固定链接 '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我们自己!(二)'

    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我们自己!(二)

    提交: 2015-11-25, 23:53:00

    一个平时极度自信的人,一旦进入股市,很快就发现自身性格上的缺点甚至缺陷。

     

    判断股票股票的标准只有一个:盈与亏。理论上头头是道,实际操作却踏不准节奏,但亏损了还能讲出一大通大道理,这种言过其实的人很多。

     

    有投资者在叶弘的微信语音中留言:“我年初买入的中信证券,现在仍然深套,请问有解套的机会吗?”

     

    凑巧的是我有一朋友,博士生导师。他的学生分布在沪深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有些学生已是高管。学生建议他重仓了中信证券。持股成本在30元上下。一次相聚,教授问我券商股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这轮行情我不看好券商股。券商股是那种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的行业。熊市的时候,券商只能用牛市中的盈利维持,而且现有券商同质化严重,大多不具备独立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涉及我今天想说的第一个问题:切忌盲目跟风,依赖消息炒股。

     

    如果你是高手,跟风操作没有问题。因为高手对市场感觉敏锐,节奏感好,对趋势判断及资金流向有深入感悟,所以跟踪热点,追涨热门个股,成为他们盈利的主要手段。

     

    绝大多数追涨者则属盲目跟风,追涨杀跌,看似快意恩仇。实际上往往忘记了自己是谁。赚了钱不知道走,亏了钱又老惦记曾经赚钱的日子。磨磨叽叽,最后套在了高位。

     

    听消息炒股的人也很多。信息社会,各类消息满天飞,但有用的,真实的信息很少。每位消息传播者,又都觉得自己的消息可靠、权威,于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四处传播。其实只要拍拍脑门想想,所谓内幕消息,传播到你这儿?你都知道了?还有多少人不知道啊!众所周知的事情,值得炒吗?

     

    中国股市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停留于跟风炒作,追涨杀跌。或盲目轻信消息、谣言,以听消息为投资依据,即使赚钱也是偶然,亏钱则具有必然性。

     

    个人投资者,投入股市的钱大多来之不易。理应珍惜,理应用心去做。

     

    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操作毛病,改掉一点毛病,就多了一份赚钱的可能。

     

    精心选股,不妨“将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

     

    在叶弘的微信语音留言中,投资者常常列出一长串股票让我“诊断”。

     

    分散持股是个人投资者最常见、最普遍的毛病。

     

    每天都有涨停的股票,但涨停或大涨的股票一定是少数。

     

    一轮行情,能够上涨或曾经持续上涨的股票,一定只在一些板块,一些行业,或一些类型的股票上,齐涨齐跌的时代已成记忆。今后的股市即使是大牛市,也是有的股票涨,有的股票就是不涨。有的股票主动上涨,有的股票是别人涨多了,它只是被动补涨。而一旦下跌,被动补涨的股票跌得比谁都快,跌得比谁都深。今后的行情,跟随趋势,分析、辨别、精心选择个股,并相对集中持有一重点潜力品种,应该是保障盈利,并扩大收益的有效操作方法。

     

    分散投资,分散持股的操作思路,源自“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权威理论。这里需要搞清楚的是,机构的“鸡蛋”多,一个蓝子装不下,所以要“分装”。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巨量资金,人家蓝子里也就那么几十只股票。我们呢?也就几十万或上百万资金,却分散持有了一大堆股票。选股没有重点,哪儿热闹往哪儿凑,这买一点,那买一点。这只股票涨一点,那只股票跌一点,很难赚钱。一旦出现亏损,则亏损面扩大。

     

    我的建议是:改变分散持股的操作习惯。看不清大势,或持股感觉不踏实的时候,切忌试探性买入一大堆股票。而应看清楚之后,精选一两只股票,耐心低吸,控制成本并集中持有。只要不追高,坚持买跌,同时设止损、止盈位。即使有风险,也在可控范围。

     

    在叶弘的微信语音中留言的问题太多,在博文中集中探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对这些问题的集中回复。看似婆婆妈妈,实则用心良苦。我认为:中国股市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理应顺势而为,主动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操作习惯。

     

    叶弘提醒:投资者提出的个股及操作策略方面的问题,叶弘会通过微信尽力回复。每天收盘,叶弘做一分钟的微信语音,点评行情。需强调:博客与微信,属个人观感,所提股票,只为说明观点,不属推荐,不构成投资建议,切记。买卖股票,应以投资者自己的研判为主,不可偏听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