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我们迎来了保健的新时代'

    我们迎来了保健的新时代

    提交: 2010-10-18, 00:04:34 由 王德禄

    ——2010年年10月10日与赵佳龄讨论保健品

         2010年年10月10日,我、吴少勋、赵佳龄、赵玫、武文生、马宇文一起讨论保健品的发展理念。我们先请赵佳龄介绍了他最近的一些研究心得,然后就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和赵佳龄80年代在国内共同开拓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后来赵佳龄去了美国,这些年他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空中飞人,主要从事保健品的研究和理念的推广。

         首先他对世界保健品的创新高地盐湖城进行了介绍:盐湖城位于美国犹他州,在该地区聚集着大量的保健品生产企业,美国国内品质最高的四家保健品企业中就有两家位于盐湖城。盐湖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保健品的创新高地是由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决定的:盐湖城是美国摩门教教徒的聚集区,摩门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是基督教在美国唯一独立发展的一个教派。在多年以前,这个教派作为异教受到很多打压,这些摩门教徒迁徙到当时比较落后的犹他州盐湖城。在盐湖城,摩门教是主要宗教,所以比较放纵自己的娱乐特别少。摩门教崇尚的天然、绿色、健康与保健理念相一致,因此逐步使一批保健品行业企业在这里集聚。

         赵佳龄认为国内营养补充剂的水平依然很低,中国的营养补充停留在单项补充,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而实际上各种营养元素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国内制定的营养补充的需求量的标准是把国外的标准照搬过来的,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国外营养补充需求标准是综合考虑了全体国民的需求及购买能力制定出来的,是居民需求的最低标准,而国内拿过来做最优标准使用,这是十分有问题的,国内营养补充标准量是需要提高的。

         接着赵佳龄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国内每天维生素 C的补充量还停留在60毫克,其实这早就已经过时了。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场围绕维生素C的大论战,论战一方的当事人是莱纳斯·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极力主张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鲍林认为,对大多数成人来说,维生素C的最佳摄入量是在2.3克~10克的范围内。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到每天20克、30克或更多。鲍林认为,无论是对付病毒、癌症还是抗衰老,维生素C的用量都大大高于当时的规定用量。而当时,医学权威们激烈反对鲍林的论点,双方的争论一直持续到鲍林去世。当鲍林九十几岁被查出身患癌症时,反对人士嘲讽他大量补充维生素C却依然得了癌症,鲍林却说如果他没有大量补充生素C根本不可能活到九十多岁,可能在二十年之前就已经得了癌症去世了。鲍林死后,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药物研究所食品和营养委员会的评估认为:成人每天服用不超过2000毫克维生素C是安全的。国外都已经提高到2000毫克了,而遗憾的是,中国的大把医生却仍然把60毫克当作金科玉律。

         赵佳龄指出中国现代营养学与国外先进的营养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国外并不承认中药理论,但是国外承认中药的抗氧化功能,国外顶端产品都是按照抗氧化理论来做。生产保健品需要对现代营养学进行认真学习,并需要按国际认可的符号进行标识,只有按国际认可的语言表达才能获得国际认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抗氧化性理论成果论为莱斯特派克博士的《抗氧化剂的奇迹》一书,国际许多尖端的保健品都依此书作为生产依据,不过遗憾是的这本书在大陆并无出版。

         赵佳龄介绍结束后,我表示他的演讲对我很有用。我曾经与赵佳龄就保健品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但是他介绍的许多知识今天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例如营养补充剂的标准和抗氧化的功能。

         关于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是标准化的一个方法问题,赵佳龄所讲的最高标准就是保健标准,而平常我们所说的标准是不得病的标准。由于外界环境的恶化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保健最高标准应该提到议程,而且应该成为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必要手段。

         关于中药也是抗氧化剂的问题,我不能理解,赵佳龄又为我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从抗氧化剂的角度,来理解中药,我觉得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下更大的功夫来探索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的探索有新的进展,就可以使中药有了更多的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这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0-11 | 中国镍钴产业自主创新战略
    2010-09-16 | 王德禄:大宗商品屡现“中国时刻”
    2010-08-19 | 标准化将推动中国知识管理向纵深发展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05 | 未来十年大宗商品唱主角
    2010-05-13 | 给中国制造加油
    2010-04-16 | 用战略性眼光看待“个人尊严”
    2010-04-02 | 从中国制造到大宗商品
    2010-02-03 | 低碳经济下对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思考
    2010-01-18 | 全球化改变了价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