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跨区域半导体产业组织者:陈立武'

    跨区域半导体产业组织者:陈立武

    提交: 2010-10-25, 23:00:06 由 王德禄

         八十年代开始,推动硅谷向亚太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产业模式辐射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定不能绕过的,是一位出身马来西亚的华人陈立武,以及他所主持的风投公司:华登国际。

         陈立武出生于马来西一个南洋华人“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兄弟姊妹长大后也都在研究院做教授。陈立武本人也原本打算这样一条道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拿到理学士学位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原子工程学,拿到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而改变其人生轨迹的竟是很偶然的一次演讲:陈立武的一位同学的毕业演讲主题是关于风险投资,而陈立武却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问的问题非常专业和深入。而被陈立武精彩问题所吸引的这位同学便邀请陈立武做投资顾问。这个时侯,风险投资刚刚起步,而陈立武本人也还没有完成学业,就凭着一腔对未知领域的热情和天性,进入了这个新兴的创业投资行业。

         1983年,台湾行政机关通过了“创业投资实业推动方案”以及“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为风险投资这一新生事物在台湾的落地奠定了基础。但是紧接着宏碁等公司投资的一些本土风险投资并不成功,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设计师李国鼎在硅谷知名华人创业者的建议下,试图将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直接搬回台湾。华登的两位年轻人刘宇环和陈立武在其感召下,毅然来到亚洲开辟新的领域。1987年成立了台湾国际创业投资有限公,即“华登国际”。

         这时的台湾高科技产业刚刚起步,还没有引起国际资本的足够重视,因此陈立武和刘宇环从硅谷带来的并不是资金,更多的是硅谷风险资本推动新兴产业的运作模式。华登登陆台湾初期,首先需要的是资金来源。陈立武利用其在南洋华商圈中得天独厚的关系,崭露头角。华登募集的第一只基金资金规模仅有300万美元,来自3位投资人,一位是陈立武在新加坡政府的一个好朋友,一位是他父亲的好朋友,还有一位就是他的岳父。正是这300万美元给了华登一展身手的机会。华登综合了硅谷、台湾和东南亚三地的产业优势和人脉,很快就找到了一连串的投资机会。例如对于新加坡“创新”Creative公司的投入堪称是华登经典的投资案例。而陈立武自己也发掘了半导体芯片领域在台湾、东南亚地区的宝贵机会。他做的第一笔投资就是投给了从事显示芯片设计的S3公司,个人电脑进入多媒体时代之后,创新、S3等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在当时,个人电脑的产品线包括从硅谷的CPU、台湾的主板、整机组装、东南亚的多媒体组件、硬盘,而华登则是挖掘、培育这条环太平洋产业链的先驱。华登的创新、S3等投资组合纷纷上市,为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高额回报。华登国际也在台湾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协助台积电、联合电子、致福等,管理数只创投基金的同时,在太平洋两岸投资了200多家高科技公司。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逐渐进入了陈立武和华登国际的视线。关注跨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的陈立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早在1993年,华登国际通过一家离岸英属群岛公司对科龙投资330万美元。当时国内还出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关于风险投资还几乎是一块空白,这笔钱作为风险投资来说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科龙还是一家乡镇企业。但随着科龙的快速增长,1997年终于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华登在同年11月售出其在科龙股份,成功实现投资的退出,回报率超过300%。华登国际在中国的大胆试水并不仅限于科龙一家。1995年8月,华登国际投资830万美元给大中华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小天鹅的主要股东之一,并在2001年3月开始出售其拥有的股份,2001年6月全部售完,完成投资退出,同样实现了约300%的回报。虽然是投资于传统产业,华登国际率先在大陆投资的成功在当时也掀起了国际风险投资对于中国落地的序幕。

         但真正让华登国际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举世瞩目的,还是华登对新浪的投资。早在四通利方时期,华登国际就是四通利方的领投公司。1997年10月华登在四通利方第二轮融资时进入新浪,领投650万美元。1999年四月,华登国际利用其在硅谷、台湾等地深厚人脉,推动四通利方并购了硅谷台湾留学生姜丰年创立的中文网站华渊网,并追加投资2500万美元。这时四通利方,改名为新浪,同时在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三个地方开设入口提供内容,并很快登陆纳斯达克,开始了其“华文第一门户”的历史。此后,虽然华登国际卷入了新浪网的股权纷争,但始终保持了对于新浪的控制,避免了新浪因此而分崩离析,并最终平稳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资本漩涡。时至今日,陈立武本人仍然是新浪的董事。

         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华登国际活动的区域遍及美国、台湾、大陆、东南亚,甚至以色列等地。投资的范围也包括网络、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但陈立武本人则对于半导体产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许这一种子早在陈立武第一笔投资就是芯片公司S3开始,就已经种下了。

         陈立武将这一兴趣同投资结合的异常紧密,他对中国半导体市场尤其看好。他相信,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消费市场,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每年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占全球总量的25%,价值400亿美元。而目前其中90%的芯片都来自国外进口,中国国有产品的供给竟不到10%。“应用在手机、数字电视的半导体产品将会有很大市场,国家相关标准即将出来,也会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陈立武估计,在未来进口芯片产品比例将下逐步降到40%。因此早在1999年,陈立武就开始在中国寻找投资芯片的机会,最早投资的是一家叫做新涛科技的芯片公司。2年后,华登把它以6倍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一家上市公司IDT,这次并购被列为“中国2001年度十大并购案”之一,也是国外上市公司第一次收购中国的芯片公司。

         随后,陈立武又看中了中芯国际,这也是他比较满意的一个投资案例。中芯国际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华人高管回国创业,从零开始的产物,但建厂3年后中芯国际就成了继台积电、联电之后世界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其销售收入很快就突破了10亿美元——“我们用5年的时间实现了这个目标,”2004年,中芯国际同时在纽约证交所和香港证交所同时上市,总市值上市时达到57亿美元。

         紧接着,半导体设备生产企业中的潜力股中微公司(AMEC)和国微又获得了华登的青睐,陈立武认识到:“新技术对于芯片制造商来说无疑很重要,但芯片的制造成本对制造商的发展也起关键作用。在昂贵的设备上投入过多,就会降低芯片生产厂家的获利空间”。从芯片生产到设备再到芯片设计,华登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逐步走向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华亚微电子(Huaya Microelectronics Inc.)是华登早期投资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是数字视频系统方案控制芯片的设计与供应商,对此投资,陈立武也非常得意,因为华亚每年有70%的增长率,目前国内7大电视生产商中有6家都是华亚的客户”。此外,陈立武的投资组合中还包括爱派克森微电子、芯晟半导体等一系列半导体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厂商。

         许多风险投资人大多出身于高科技企业创业者。而陈立武则走了另一条道路,即从风险投资人变成高科技企业高管的角色。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著名电子设计自动化公司(EDA)Cadence面临重大危机,陈立武临危受命,先是成为公司四人共治办公室的成员之一,继而在2009年初出线,接任Cadence总裁暨执行长(President and CEO)一职,担负起救火队员。长期的风险投资人经验,使得陈立武很快稳定了投资人的信心,稳固了企业员工团队,重新制定了企业战略和发展方向。Cadence也很快转危为安,股价也从2008年底的不到3美元,冲高到了7-8美元。陈立武的火线上阵,可谓恰到好处。

         华登国际不仅仅是一家华人主导的风险投资,更是一个通过推动硅谷的产业专业,组织企业的跨区域合作的桥梁。陈立武本身的跨区域背景使得华登国际在发挥这一角色是更加游刃有余。半导体产业本身,有着浓厚的跨区域产业链整合需求,中国、台湾、硅谷在产业链上的定位,技术、人才、资本要素再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流动需求,是陈立武在半导体产业发挥组织作用的根本原因。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第9期《中国高新区》“产业先锋”专栏


     

    我的相关日志:   2007-04-09 | 澄清我国的创业投资中存在的误区——1998风险投资进入中国‘98高层研讨会发言
    2010-09-09 | 刘宇环:产业跨区域转移流动的组织者
    2010-05-17 | 关于商业模式
    2010-05-10 | 叶东:从硅谷风投到中国清洁经济布道者
    2009-08-29 | 点燃创业引擎的天使投资
    2009-03-09 | 访LEDENGIN创始人阎先涛
    2008-03-05 | 重回硅谷与风险投资基金对接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7-22 | 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0-04-30 | 硅谷与中关村:科学的经济功能
    2010-04-21 | 硅谷创新的秘诀:天使投资
    2010-04-06 | 来自硅谷的投资人:朱伟人
    2010-03-31 | 中关村与硅谷:从学习到多层次互动
    2010-03-16 | 2009:金融危机中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