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故事'

    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故事

    提交: 2012-05-31, 22:55:17 由 王德禄
         我在80年代末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了50年代留美科学家口述史。这项工作,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后来因为下海就搁置了。没想到20年以后,我再一次收拾起这些访谈材料,并编辑出版了《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一书。

    一、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口述史缘由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的学术兴趣是在科学社会学和中国现代科学史方面,那时候的学术交流活动很多。1986年11月15-19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于广州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我结识了在华工作的美国学者杜开昔(Kathy.Dugan),她对美国的同行评议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和她做了很多次交流。当时她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英语,教学之余,很想借在华工作之便,对中西科技文化交流问题做些深入了解和考察。她提议与我合作,拟了个“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的研究课题。当时,我们想把这个课题的重点放在对科学家的访谈上。

    【图1】王德禄(后排右一)参加在广州召开的科学史会议时与杜开昔(后排左一)合影,1986年11月

         1950年代归国的科学家当时大部分都在世,他们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步提高和恢复当中。如何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而在较短时期内完成高密度地访问呢?有幸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李佩先生的支持。李佩早年曾投身国际妇运和工运,后在美国留学期间与郭永怀先生结婚,并与留美学人有广泛的交往。1957年归国后,她先是倾力于中关村初创时期的公益事业建设,后来转身于中国科技大学的英语教学和组织工作。她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负责组织英语教学,和杜开昔较熟。李佩先生的传奇性经历、对公益事务的热心和真诚,使她成为老一辈归国学人中口碑极好的热络人物。其实,杜开昔之所以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也主要是受李佩的影响。我们当时都住在中关村,受访对象也多半住在中关村及其周边地区。有老人家热心为我们穿针引线,搭桥铺路,事情就好办多了。

    二、44位科学家采访目录

         从1988年秋天起步,我们先后拜访了44位科学家,以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为主。为了采访工作,美国开放基金会专门给我们这个课题赞助,让我们买录音机和照相机。

    (一)1988年我和杜开昔一起采访了20位留美科学家。

         1、谈镐生(1988.10.19,有2盒磁带,2张照片)。

         2、梅祖彦(1988.10.22,有2盒磁带,3张照片)。

         3、李  佩(1988.10.26,有3盒磁带)。

         4、林兰英(1988.10.28和1990.4.12,有2盒磁带,1张照片)。

         5、王守武(1988.10.29,有2盒磁带,1张照片)。

         6、师昌绪(1988.10.30,有2盒磁带)。

         7、李恒德(1988.10.31,有2盒磁带)。

         8、赵忠尧(1988.11.4,有1盒磁带,2张照片)。

         9、许国志(1988.11.7和1990.6.5,共有3盒磁带,1张照片)。

         10、王明贞(1988.11.11,有5盒磁带,1张照片)。

         11、徐璋本(1988.11.18,有2张照片)。

         12、孟昭英(1988.11.21,有3盒磁带,3张照片)。

         13、吴仲华和李敏华夫妇(1988.11.23,有2盒磁带,2张照片)。

    【图2】 1988年11月23日王德禄、杜开昔(右)采访吴仲华(中)摄影

         14、谢毓章(1988.11.26,有3盒磁带,2张照片)。

         15、褚圣麟(1988.11.30,有2盒磁带,2张照片)。

         16、虞福春和田曰灵夫妇(1988.11.30,有2盒磁带,1张照片)。

         17、王天眷(1988.12.6,有1盒磁带,1张照片)。

         18、杜连耀(1988.12.7,有1盒磁带,1张照片)。                                        

         19、彭桓武(1988.10.26,李佩同去,有2盒磁带,1张照片)。

         20、徐亦庄(1988.11.13,杜开昔没去,有1盒磁带,2张照片)。

    (二)1989年,杜开昔离开了中国,我独自继续进行这项工作,采访了20位科学家。

         21、刘源章(1989.3.1,有2盒磁带, 3张照片)。      

         22、傅承义(1989.3.9,有2盒磁带, 3张照片)。

         23、侯祥麟(1989.4.1,有2盒磁带,4张照片)。

         24、黄茂光(1989.8.25,有2盒磁带)。

         25、申葆诚(1989.8.26,有2盒磁带)。

         26、罗沛霖(1989.9.1,有3盒磁带)。

         27、姜圣阶(1989.9.9,有2盒磁带)。

         28、陈能宽(1990.5.3,有1盒磁带,4张照片)。

         29、疏松桂(1990.6.1,有4盒磁带,4张照片)。

         30、颜鸣皋(1990.7.20,有1盒磁带,有3张照片)。

         31、王启东(1990.5.14,杭州,有2盒磁带,3张照片)。

         32、卢鹤绂(1990.5.17,上海,有2盒磁带,3张照片)。

         33、谢希德(1990.5.17,上海,有1盒磁带,3张照片)。

    【图3】 1990年5月17日王德禄采访谢希德(右)时摄影 

         34、余国琮(1990.11.20,天津,有3盒磁带)。

         35、何炳林和陈茹玉夫妇(1990.11.21,天津,有3盒磁带)。

         36、何国柱(1990.11.22,天津,有3盒磁带)。

         37、陈荣悌(1990.11.19和1990.11.20,天津,刘珺珺同去,有2盒磁带)。

         38、袁翰青(1990.7.29,武文生同去,有2盒磁带,4张照片)。                                  

         39、唐有祺(1990.8.27,有3盒磁带,6张照片)。

         40、李嘉尧(1990.9.15,有3盒磁带,1张照片)。

    (三)当时做这些采访的时候,杜开昔很愿意增加接触一些科学史界的人,于是除了留美科学家以外,我和杜开昔还一起采访了一些没有出国留学的科学家。

         41、方励之(1988.9.23,有2盒磁带)。

         42、何祚庥和庆承瑞夫妇(1988.12.3,有3盒磁带,3张照片)。

         43、李佩珊(1989.7.29,杜开昔没去,有1盒磁带)。

         44、戈革(1990.6.16,有2盒磁带)。

         45、樊洪业(1990.6.29,1张照片)。

    三、总结提炼与二十年后的整理

         在不断的采访中,我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还把采访心得写成备忘录——《口述历史方法论 —— 采访的意义及技术》。记得当年在中央民族学院给研究生上课时,我曾经讲过口述史方法论这个主题。

         这个阶段对留美科学家的采访是我80年代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十分庆幸有机会接近这些科学家,聆听他们留学美国及其回国后的经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到90年代的实践理性深深地影响了我个人的命运。“89事件”发生后,我就下定决心下海,在市场经济中磨练自己。经过几年摸索,我于1993年正式下海,再也无暇做进一步的访谈,随之也放弃了原有的研究计划。下海前,内心深处有一种责任感,我把全部录音盒带做了仔细登记,一共有105盘,装在一个四屉卡片盒里,交给了当时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史征集和研究工作的樊洪业先生,请他全权负责处理。

         往事已成陌路,未曾想2010年又有机会重续前缘。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王作跃博士申请了一个与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相关的课题。当他得知我在二十多年前曾经采访过一批留美科学家时,即请范岱年先生转告我,想看一看这些材料。由于年代久远,不知道这些材料是否还存在,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樊先生联系,两天后,他打电话告诉我,已经查到,全部完好无损,我即赶到中关村他的办公室。带回来后,看着这些录音带,勾起了许多往事回忆,捧着自己当年的这些宝贝,着实激动了一番,同时心中也顿然起了“弃题”重拾的冲动:把它整理出来,公之于世!我之所以想“弃题”重拾是因为2007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我尽量不参加研究所的日常运作,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此,樊先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这时正在为湖南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希望我能利用这些资料形成一本书,纳入到这套丛书之中。

         2010年4月,我开始着手整理,并给书稿取名为《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由于当年采访面较宽,此次成书时严格遵循丛书的主题,非留美科学家不列;非19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不列;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未谈及归国历程者亦不列。最后筛选出27份采访稿,这当中有3对夫妻科学家,他们是虞福春(田曰灵)夫妇、吴仲华(李敏华)夫妇、何炳林(陈茹玉)夫妇,其余24位科学家分别是侯祥麟、罗沛霖、余国琮、王守武、姜圣阶、王启东、颜鸣皋、徐亦庄、谢希德、梅祖彦、陈荣悌、李恒德、王明贞、师昌绪、杜连耀、疏松桂、何国柱、许国志、黄茂光、林兰英、谢毓章、申葆诚、王天眷、谈镐生。另外,樊洪业先生提供了一份1979年访问鲍文奎先生的笔录整理稿,其中对归国经历有关细节的回忆未曾发表过,很可以补其他有关访谈内容之不足,承其慨允,也收于本书中。全书受访收录总人数为31人。

         成书之初,我一方面是请人帮助尽快把陈旧录音带里的声音转化为纸面上的文字,另一方面则集中精力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要为一个个人物的回忆内容找出大时代背景中的历史定位,反过来,也要为枯燥的文献陈述捕捉鲜活的具体的个人经历印证。原本看似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想不到实际做下来竟是如此这般吃力。

         因当年访谈时设问范围有些发散,如今成文时在内容上就显得比较难以处理,有些问题甚至偏离了主题。根据编委会的意见,凡属在广泛的意义上有难得史料之价值者,都尽量予以保留。

         书中收录各文,对在世者,我们首先是尽量找到本人,如果因本人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对采访稿发表意见时,就请他们的亲属、学生和相关史学研究者代为审阅;对离世者,我们只能寻找他们的亲属、学生,求得他们的帮助。

    【图4】王德禄再访李恒德(右一,左一是李恒德夫人胡爱真)时合影,2011年5月7日。

         在整理时,对时间和事件叙述的比较模糊的事情,对还在世的、记忆尚好的、能接受访问的受访者,我们进行了二次访谈,进一步核实和补充了内容。2011年3月16日,到位于北五环馨澜之家老年公寓再次拜访谢毓章,当时他已经不能审稿,但是精神很好,回答了部分问题;2011年5月6日,再次到清华大学李恒德先生家拜访,他对原有的访谈内容做了订正、补充;2011年4月23日,专门到武警总医院看望了颜鸣皋,他对文稿进行了仔细的修改、补充。

         当时我也想去拜访罗沛霖院士,但是他因病住院,由其夫人杨敏如替他审阅了采访稿。这也是我们最先完成的第一份定稿,以《罗沛霖:党派我去留学,我要对得起党》为题,发表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2011年第1期上。据罗沛霖院士的家人讲,他得知文章已经发表后很高兴。

     

     

     

     

     

     

     

     

     

     

    【图5】王德禄、杜开昔采访谢毓章所          【图6】程宏、高颖再访颜鸣皋所摄

    1988年11月26日                           2011年3月16日

    【图7】王德禄采访颜鸣皋所摄              【图8】王德禄再次采访颜鸣皋所摄

    1990年7月20日                          2011年4月23日    

         在整理书的过程中,有三位我曾经采访过的科学家离开了人世。2010年9月7日,王明贞教授去世了;2011年4月7日,罗沛霖院士不幸因病去世;2011年5月29日,谢毓章先生也不幸病故。

         耗时一年多,终于将书稿整理完毕,现已提交给湖南教育出版社。在整理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查阅资料,对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的经历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后来通过深入研究,写成《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一文,并和刘志光联名发表于《科学文化评论》杂志2012年第9卷第1期。这也是我时隔多年后第一次正式发表学术论文。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我想我还会继续关注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1-02 | 创建全球链接,打造世界光谷
    2010-10-30 | 与曹聪讨论中国科技政策
    2010-10-27 | 空中飞人:走出去建立全球链接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1-05-18 | 挥之不去的往事:20年后再访李恒德
    2011-04-25 | 回国60年:20年后再访颜鸣皋
    2011-05-02 | 罗沛霖先生走好
    2011-01-31 | 1948年由共产党资助去美国留学的罗沛霖
    2012-04-28 | 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
    2011-04-07 | 生不逢时的科学家:20年后再访谢毓章
    2010-09-20 | 楚才晋用: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
    2010-09-02 | 五十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后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