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在第71期中关村创业论坛演讲'

    在第71期中关村创业论坛演讲

    提交: 2012-06-11, 22:01:24 由 王德禄

    ——硅谷与中关村:跨区域创业

    2012年5月18日下午,我在中关村创业讲坛(第71期)上发表了《硅谷与中关村:跨区域创业》的主题演讲。此次演讲由北京大学教授刘志光主持,协会联席会秘书长戴键、清华大学出版社张立红作为嘉宾出席。该论坛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联合主办;协办单位为中关村协会联席会、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和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协会。

    图为我在中关村创业论坛的演讲

    演讲分为四个话题,分别是:华人在硅谷、区域辐射和跨区域创业、商业模式改变世界、硅谷中关村与全球链接。

     

    一、    华人在硅谷

    1.1 被遗忘的硅谷早期华人开拓史  三年前我和赵慕兰前往硅谷考察硅谷和中关村之间的人脉关系。在飞往硅谷的飞机上,我们探讨起硅谷和华人的关系,猜测着在历史上硅谷和华人有什么关系。结果不出所料,硅谷有很多关于华人的历史遗迹,其中对我冲击最大的是硅谷核心区域圣荷西市中心的一个碑牌。它记载着一段历史:原来,这个地方历史上曾是中国城,但后来因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大火而消失。历史上在这块地方曾建过五个中国城。而在这旁边便是老的加州政府所在地。当时,我们就做了基本判断,硅谷的中心地带是历史上的中国城,最早的政府是在中国城边上。

    这一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慢慢被人们遗忘,甚至当我后来在硅谷当地见了许多华人聊起此事,他们也都纷纷称奇,表示从未听说。由于我是科学院研究科学史出身的,对历史有天然的喜好,再加上不希望这段历史被时间所湮灭,所以花了些篇幅将这些故事记载到《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一书中。

    硅谷中心地带的华人墓地

    圣荷西历史公园里的华人五神宫

        1.2 硅谷的华人和电脑  硅谷最早期和华人的关系是从电脑开始,可以说,硅谷计算机产业成长的每一步都和华人有关。中国人留学美国有着很长远的历史,在近代也有三个留学高潮。第一个出现在二战后,由于欧洲、日本很多地方都成了废墟,美国便成为接收中国留学的主要国家之一,约几千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如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当朝鲜战争结束时,美国政府出台了鼓励中国人在当地就业的政策,那批人中有1000多人回到大陆,有5000人选择留在美国,其中有200人在硅谷。这200人中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如李心培,李信麟等人。第二个高潮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先后约有几万人在台湾读完高中直接去美国,其中约有3000人留在了硅谷,硅谷现有的一些成功创业者基本上都是这一代的留学生。第三个留学高潮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大陆,有几十万留学生到美国。在这批人中,就有很多人在硅谷成功创业,也是我稍后要讲的重点。这三代华人是跨区域创业的杰出代表,也是使得中国跟上这个时代的主要人物。

        1.3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独特视角  这本书有三个作者,我在下海之前是从事科技政策工作的;赵慕兰毕业于北大经济系,在中关村园区政策研究室从事新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工作;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助手张浩。基于我们自身的研究偏好,我们三人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对硅谷经验做了很多思考,从中国人的独特视角来总结硅谷模式,主要为以下几点:

    1.   硅谷模式的核心灵魂是创业

    2.   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科技园相辅相成

    3.   天使投资无处不在

    4.   硅谷崇尚系列创业家

    5.   硅谷的创业者追求的是改变世界

    6.   硅谷由于移民企业家而对世界产生了很广泛的辐射和影响

       

    二、区域辐射和跨区域创业

    2.1 硅谷的区域辐射  很多地方都在“Copy”硅谷,但只有和硅谷建立人脉的地区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如新竹、班加罗尔、以色列、中关村。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大批人在硅谷,不但有创业者,还形成了跨区域社群。现在全世界什么样的创业者是最领先、最会抓住机遇呢?答案就是跨区域创业者。这些创业者能够同时看到两个区域的商机和技术前景,在两个地方进行创业。

        我三年前去硅谷时就很明确提出,美国有两个全球性的发动机,一个在华尔街,一个在硅谷。华尔街的世界影响力是由于它是虚拟经济的核心,但在未来新时代,它不会成为世界领袖,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世界的是硅谷。所以我当时就说,奥巴马应该去硅谷,美国人也应该把硅谷当作世界的中心。后来奥巴马前年真的去硅谷的时候,硅谷的朋友还给我发过来好几条短信,说奥巴马终于到硅谷了。我今年年初去硅谷时在硅谷发表了演讲,说硅谷现在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之都还有距离,它还要对非洲、中东、欧洲等世界各地产生新的辐射。这话我早些年在硅谷时就说,认可的人不多,然而金融危机使美国人重新开始思考他的未来,现在我在硅谷说这类话就很被认可。

        2.2 中关村学习硅谷  区域辐射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带土移植。如果像日本、韩国那样学硅谷,注定是失败的。韩国、日本的高新区创业者很少,无法成为创业者的天堂,而是大公司的研发总部所在地。中关村和硅谷之间的互动在一开始是从中关村学习硅谷开始的。陈春先当时在硅谷看到了硅谷的创业浪潮后很受鼓舞,回国后在中关村就鼓励大学院所的科学家下海创业。这不是带土移植,显得很表面,但这一步又很关键,而学到的核心就是创业。中关村在学习硅谷的过程中,经历了计算机和软件的汉化,以及硅谷大公司把研发总部设在中关村等过程。这些过程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参与到新经济中。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硅谷和中关村之间的跨区域创业出现了,这个时候是真正的硅谷和中关村之间的区域辐射。九十年代一批去美国的留学生在硅谷创业,其中有一批人成功了,比较著名的是朱敏,他创造的企业,网讯卖了32亿元。还有陈宏、邓峰等人,现在都是在中关村活跃的风险投资人。他们不但在硅谷成功,硅谷成功以后,他们开始跨区域创业,就是回到中国创业,大部分在中关村。谢青、阎先涛、金海平等,他们这些跨区域创业者现在仍然以中关村或以硅谷为主,把另外一个公司设另一边,然后自己在两边穿梭。在金融危机最难熬的2008年,硅谷只有两家新上市的公司,其中一家就是谢青的公司。

        2.3 硅谷的跨区域社群  我和赵慕兰在硅谷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安排和几个大学的校友会吃饭。我没想到我们的行程迅速被排满,后来才知道,硅谷有几十个中国大学的校友会、两万多个校友会成员。几乎中国的任何大学在硅谷都有校友会,比如北大校友会、清华校友会、浙大校友会等等。为什么校友会的形式这么普遍?这就是因为创业者需要一个跨区域的社群,来支撑他们的跨区域创业。华人在硅谷基本上社群有三类,分别为:学校校友会、行业协会和同乡会。我觉得中关村的外地人应该在中关村打造同乡会和相应大学的校友会,会对于创业有很多帮助,也会帮助中关村在中国产生更大的辐射。比如说在中关村成立个太原同乡会,这时候和太原做对接,就会有很多的商机。现在这些在硅谷创业成功的人士,相当多都有读书期间参加社群的经历。他们能比没参加社群的人要多非常多倍的商机。不难发现现在很有名的创业者在硅谷留学的时候,都是校友会的负责人。

    2.4 跨区域创业  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从硅谷回到中关村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不仅在互联网、软件领域,乃至所有新领域都出现了跨区域创业者。在新经济发展中,不仅创业很重要,资本也很重要。现在资本的运作规律变化很快,快到了纯玩资本的人玩不过那些从创业者转行做投资的人。现在中关村成功的风险投资人有一大半原来是创业者,主要代表人物是朱敏、陈宏、邓峰、陈大同。他们在中关村很活跃,基本上他们的投资代表了中关村创业的方向。

    在硅谷橡子园的投资人也都很活跃,活跃到好像任何时候去见他们,他们都是在和创业者谈话。他们那批去硅谷创业的华人现在年纪都很大了,比如朱伟人,今年64岁的高龄,每年却还在中关村和硅谷之间做“空中飞人”,把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我和这帮人接触,确实感触很深,他们不仅很有精力,还很有经验和心得。比如说做生物医药的王大成,我和他谈到保健品时,他就能把全世界范围内保健品行业的典型代表企业和企业家如数家珍的跟我全讲一遍。我听了以后感慨,这样的人在中国确实是没有的。所以在座各位谁想创业,要想办法和这些人对接,他们都是在创业的一线,而且都是反复系列的创业者。和他们交流半天也许就能带给你很多启发,很可能相当于你在市场摸爬滚打好些年。他们回国后产生的影响也很大,很多硅谷的风投、创业者都和他们有密切合作。现在在中关村,硅谷来的投资人这么密集,这么活跃,是因为硅谷越来越看重中关村。

        总结起来说,创业是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核心,跨区域社群支持跨区域创业,跨区域创业者是新兴产业的组织者。说跨区域创业者可能成为产业组织者,是因为跨区域创业者不但自己创业,创业成功后还能成为风险投资人和系列创业家,这都无不体现他们对产业的把控能力。当这些跨区域创业者把控能力很高时,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产业的组织者。

     

    三、商业模式改变世界

        3.1 创业者的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一共有过三代创业者,第一代是民营企业创业,从乡镇企业开始;第二代创业者是从中关村开始的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第三代创业是指留学生回国创业。现在,新的时代又对创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演化出了三种类型的创业,第一类是前面讲过的专职创业的系列创业者;第二类是跨区域创业者,呈现出跨区域创业的特点;第三类我们将其称为是拥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这三种类型就是现在我们要重点培育、重点发展的创业者类型。

        3.2 跨区域创业者  现在讲讲跨区域创业者。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千人计划是重点支持海归,那跨区域创业者就是海鸥。海鸥是什么?是拥有全球视野、全球敏感度的创业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现在通过某项计划,通过花钱把留学生引进来,不算很赞同。因为人才需要的是生态移植,就是说哪儿商机多就在哪儿待的时间长,让不同区域市场的创业环境差别来决定人才的流动。

    3.3 改变世界的创业者  改变世界这一概念,因为乔布斯的逝世而广为流传。热卖的《乔布斯传》说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本书中国人读了也很受振奋。实际上改变世界的梦想在硅谷的创业家中是普遍存在的。创业只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生存型创业、发展型创业和变革型创业。我们所谓乡镇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基本属于生存型创业,这也包括中关村的知识分子下海创业——拿到工资太少了,知识分子不如卖茶叶蛋的!现在人们创业没有吃饭的压力了,一般是发展型创业。但下一步我们需要变革型创业,创业就是为了改变现有产业,改变现在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吗?不是,世界充满了荒谬,靠着很多偶然我们人类走到现在。但是呢,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我们,必须有自由的意志、自由的思想和新的技术工具。所谓改变世界梦想创业者,就是这类人。凡是这类创业,失败的机率更大。但是,一旦成功就能让企业从一个很小的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现在硅谷厉害就厉害于此,每五年都会有新企业出来。在硅谷,那些处于初步成功阶段的创业公司才是IPO的核心,这不像我们中国很多政府官员梦寐以求的就是把企业做大,然后再定更高的目标。靠着投资做大的企业,能成长10%就很好了,更不用提产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改变世界梦想的“瞪羚”企业能翻几番!这类企业才应该是被培育的核心。

    3.4 商业模式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的原因是由于商业模式创新。我理解的商业模式有四个方面:一,眼睛向外;二,长板论;三,发掘卖点;四,创新无所不在。

    为什么商业模式能改变世界?原因是新的商业模式可以改变产业价值链;而产业价值链的改变能够改变世界。当前,有目共睹的是产业价值链在最近二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比过去几千年发生的变化都大、速度都快。其中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价值链分解;第二个趋势是产业价值链融合,指的是过去完全不相关联的产业领域现在突然融合并取得突破;第三个趋势是业态创新。

    现在有很多商业模式能将买卖嵌入到生活(生产)方式中,比如百度以及最近大量涌现的物联网公司。物联网公司目的很清楚,你能改变世界你就能成功,你不能改变世界就不能成功。在过去,是政治家和科学家改变世界。在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家越来越受到国家边界的局限,科学家越来越受到专业领域的局限,而企业家却能打破这些局限,打破专业领域。中关村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二,能不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就是看能不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能不能出现改变世界的大公司。

     

    四、硅谷中关村与全球链接

    最近中关村和硅谷之间的往来人员非常频繁。斯坦福大学在北大专门盖了一片中式四合院,叫斯坦福大学北大活动中心,人员交流活跃程度可见一斑。可以说在硅谷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和中关村的交往是非常频繁密切的,而中关村也将会随着和硅谷交流的深入,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新亮点。现在最重要的也是两地的跨区创业者,中关村要想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在不同的产业和全球做更深入的链接,而做链接依靠的就是跨区域创业者。以后中关村和世界的链接,要遵循“哪里创业活跃就和哪里链接”。下图是一张世界创新地图,创新要素最密集的地方我们就用尖峰标示在图上。这个地图也将随着全球化迅速地变化,将来中关村分量会越来越重。

    全球新经济创新地图

    现在人类已经从制造业的全球化阶段进入到创新全球化的阶段。金融危机是个标志,在金融危机之前更看重制造业的成本,是跨国公司向低成本的制造业区域实施产业布局,而这个过程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结束。在创新全球化时代,资源向创新创业更活跃地方聚集。在这一阶段,中国的高技术产业要崛起,就要依靠三个条件,分别是重视科学技术、重视商业模式以及思想自由。在重视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很早以前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口号,在如今科研经费也是十分的充足。在商业模式方面,中国商业经济很发达,外国人说中国是重商主义的国家,这都是重视商业模式的表现。至于思想自由这一条,是中国目前不够的。最近美国副总统拜登说,中国没有自由。在前三十年以模仿和学习为主的创新阶段,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关键;然而接下来如果中国要想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大企业,产生出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就需要更自由的思想。这对中国人本身是个考验,也对中国政府是个考验。

        我个人认为中关村在原始创新的道路上前途光明,尤其是在三个产业领域,分别为:生物CRO、物联网和清洁技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了。最后,我认为美国应该迅速从华尔街转战到硅谷,把硅谷放在世界中心的地位;中国一定要通过中关村的创新而实现中国的崛起。好,谢谢大家。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1-02 | 创建全球链接,打造世界光谷
    2010-10-30 | 与曹聪讨论中国科技政策
    2010-10-27 | 空中飞人:走出去建立全球链接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2-05-21 | 头脑风暴:企业愿景开发工具
    2012-05-07 | 创新全球化中技术转移的五大新趋势
    2012-03-01 | 我2012年2月发的微博
    2012-01-29 | 在硅谷《继续寻找张纯如》
    2012-01-20 | 硅谷能量来自何方?
    2011-11-25 | 离开硅谷,是否还有Facebook
    2011-10-18 | 乔布斯的遗产是“改变世界”的梦想
    2011-10-02 | 自主创新重在文化
    2011-07-25 | 复苏与挑战:硅谷指数2011
    2011-07-13 | 新时期,晋商如何续写传奇
    2012-05-28 | 培育“瞪羚企业”,打造宁波的区域个性
    2011-12-26 | 以创业升级带动孵化器升级
    2011-12-12 | 怎样看待《中国人来了》
    2011-10-15 | 中国创业进入新的阶段
    2011-09-22 | 新经济,新徽商
    2011-08-08 | 自主创新:高新区战略提升
    2011-06-17 | 宁波为何缺少高成长企业集群
    2011-06-13 | 晋商如何再创业
    2010-07-22 | 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2010-03-26 | 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跨越式转变
    2010-03-08 | 硅谷归来话产权
    2009-07-31 | 创业板就是高风险,要谨慎入市
    2009-06-25 | 新的创业者仍然商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