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与王弓谈新竹'

    与王弓谈新竹

    提交: 2013-05-20, 18:03:44 由 王德禄
         2013年5月2日,在台北我拜访了台湾的拓墣研究所,在那里会见了(台湾)中国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王弓。我跟王弓曾经在深圳开会时见过,他担任过新竹科学园区管委会主任和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IEK)主任。这次见面,我们专门谈新竹科学园。

         之所以对新竹这么感兴趣,是因为新竹科学园区是目前台湾最大的科学园区,无论是楼盘还是厂商的数量都是最多的,有199家集成电路企业、98家光电企业,成长较快的芯片设计业也基本都在新竹科学园区中。另外,新竹科学园区还比邻台湾最好的4所大学中的两所——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

         我谈到,今年是我们长城所成立20周年,准备搞个庆典,并在庆典上发布一个《全球十大科技园区》的报告,因此想听听他对新竹发展现状的看法。

         王弓说,新竹现在在做的是持续不断地强化环境。新竹在最初的20年,即1974年~1994年这一阶段,有不错的表现。大家希望2014年之后能够再现当年快速、扎实的发展。

         王弓认为大陆一区多园的模式很好,其中做得最有名的是张江,还有像中关村、深圳这些已经有了品牌价值的高新区可以用品牌去换取足够的资源,兑现一些价值。新竹也可以算是一区多园,包括了周边的龙潭园区、新竹生医园区、新竹园区、竹南园区和铜锣园区等六个园区。但是像中关村这样庞大,在台湾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台湾的社会政治制度。另外,台湾虽然有几个科学园,比如新竹、台中、台南,但是本出同源,做法没有什么差别,服务的客户也基本相同,也没有很特别的发展方向。

         从另一个角度看,台湾也太小了,跟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大陆城市差不多,资源很少,要变出两三个不同的特色是很难的。现在台湾的做法是选择一个特色,并且还能有二三十年的继续补充和发展,已经足够了。

         和中关村比起来,新竹的面积很小,但是同等面积的产值却是中关村海淀园的2倍,关键就在于新竹科学园区的土地的使用非常高度化。在中关村有很多其它的商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组织,而在新竹则完全没有,全部是纯粹的产业园区。在新竹科学园区中,厂房一个挨着一个,而且由于土地面积有限,这些厂房一般都是两层。这样虽然提高了管理的难度,但是也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值。

         我问王弓新竹有没有专业园。他说90年代的时候他们想在这里做生物科技的专业园,因为生物科技的体量很小,但是潜力无穷、成长很快。他们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块100公顷的土地,计划容纳三四千家生物科技研发型的小企业。但是后来这块地被郭台铭要去做面板了,因此生物科技只好到别的地方另起炉灶。究其原因仍然是政治,“产业在发展的时候,土地的紧张度都是政治使然。”如果要做专业园,“所有人都得戴着钢盔、咬着牙,抱着就算总统来了也要守住的决心”。这也是当年新竹能够发展起来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璇主持筹建新竹科学园区的时候曾说:“外头我挡,里头你冲,只许成功,不许成仁”。就是在这样的决心之下,在那个非常艰苦的时候,新竹科学园区的创始人们顶了下来。建立科学园区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有地,当时为了拿到地,还惊动了国民党“九人小组”。而在整个过程中,孙运璇甚至没有请示过蒋经国的意见。

         或许正是由于那段峥嵘岁月在王弓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一直强调:想干,到处都有办法;不想干,到处都是困难。他认为,不仅日本沉睡了30年,台湾也沉睡了大概20年了。因为这些年,再也没有哪个计划像当年筹建新竹科学园区那样,遇到一个坚强的领导,强有力地贯彻下去了。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1-02 | 创建全球链接,打造世界光谷
    2010-10-30 | 与曹聪讨论中国科技政策
    2010-10-27 | 空中飞人:走出去建立全球链接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07-04-23 | 与台湾新竹访客的对话——4月6日海峡两岸高科技领域发展交流会实录
    2007-04-17 | 与台湾新竹对话
    2010-08-16 | 从学者到官员,再到风险投资商
    2011-01-24 | 大陆最应该学习台湾的是产业研究
    2009-05-23 | 关于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国际化视角
    2008-05-07 | 中关村是未来中国的缩影
    2007-10-22 | 工业地产前途无量
    2013-02-01 | 许良英的五大贡献
    2013-01-22 | 我在思想解放的80年代
    2012-06-28 | “科学视角主义”是新经济的新视角
    2011-08-13 | 口述史:中美历史方法论之异同
    2009-08-17 | 思考中国百年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