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与胡大年讨论中美历史观'

    与胡大年讨论中美历史观

    提交: 2013-09-02, 23:44:02 由 王德禄
         2013年8月17日,我邀请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历史系教授胡大年来长城所交流,刘志光、程宏和高颖在坐。我们主要围绕三个话题展开:一是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二是爱因斯坦和虞俊的通信,三是中美历史观。关于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此前我已经发表了几篇文章,此处不再赘述;关于爱因斯坦和虞俊的通信,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讲述查找爱因斯坦和虞俊通信的整个过程。现在我主要谈谈第三个问题即中美历史观。

    图中左起程宏、胡大年、王德禄、刘志光,2013年8月17日高颖摄影

        美国人对历史很感兴趣

         去美国之前,我听说美国人很喜欢炫耀自己的历史,有点费解。美国是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从建国算起只有二百二十多年,即便从1607年英国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算起,也仅有四百年,有什么可自豪炫耀的?然而我几次踏上美国的领土,考察了一些地方后,才了解了美国人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和打造文物的心情是多么强烈。

         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都有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大多隶属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宗教机构或非盈利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之类,基本上免费供人参观。具有百年历史的文物得到了精心维护。众多政府机关和企业都在主建筑物,特别是入口大厅设立一个展示自己的历史发展和沿革演变的展厅或展廊之类,供游客、来访者参观、拍照。甚至是一些小餐馆也经常在墙上挂上一些相关的历史照片。

         美国用杰出人物命名地名、城市、街道、林地、公墓、公司、机场、学校以及各种场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用美国历任总统麦迪逊、华盛顿、门罗、林肯、杰克逊等名字命名的城市数量有上百座。麻省的哈佛大学、首都华盛顿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州大学的麦迪逊分校、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大坝、世界闻名遐迩的赫氏古堡和马克•吐温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因人得名。美国的学校、乡镇把那些在两次世界大战、越战韩战中阵亡的本校学生或乡民看作英雄,将其名字刻在石碑上,永久性地供后人瞻仰学习。美国以伟人的生辰或事迹为法定节日,也是美国人历史观的一个特点。如,“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华盛顿诞辰日”(总统节)、“哥伦布纪念日”。美国人保护历史文化,颂扬历史英雄,增强人文底蕴,培养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用心,甚是叹为观止。

         2012年10月,我访问斯坦福大学时到胡佛研究所的图书馆查阅了《蒋介石日记》和林昭的档案。查阅蒋介石日记是因为,早就听说这里有全套的蒋介石日记。查阅林昭的档案是意料之外的收获。我借阅了林昭写的《血写家书》。在此之前,独立纪录片制作人胡杰在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中提到林昭的《血写家书》已经不知下落,没想到它竟然静静地躺在这里。虽然保存这两件文物孤本具有很深的意识形态的背景,但也反映了美国人对保存史料和客观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环境,我由衷产生了一种“中国历史需要在美国研究”的感觉。这次在胡佛图书馆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正在做陈春先的史料采集,在北京查阅一些档案,遇到了重重阻碍,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看来中美两国在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历史档案开放程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华裔历史学者王汎森的书《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汎森曾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我发现王汎森很有历史感。最近我在微博中发现,有人引用了王汎森的话:普林斯顿大学最大的系是历史系,相当多的企业家都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学习,而不是从管理的角度。因为历史系对人类的复杂性比管理系教的还要好。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历史学家,都要关注历史、学习历史。看完这段话,我感到王汎森就是我的知音。因为我对历史一直很感兴趣,最近好像越来越浓,我更愿意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次我与胡大年交流,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胡大年。胡大年说,美国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喜欢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系一直都很强。九十年代,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在数年间并列第一。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珍重自己的历史?杰弗逊早在1784年讲的话给出了答案:“我们每人都是古老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都影响到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对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一无所知,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而最充分的个人发展和有责任感的公民权都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

        中美研究历史方法的差异

         胡大年认为,中国人的历史感很强。他给MBA的学生(西方企业家)讲课就说过,中国人经常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在的问题。外国人想跟中国人打交道,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然就没办法了解中国人。很多美国的教科书上也这样说:中华民族是最有历史感的民族。胡大年认为,中国人做的许多事情体现出他们以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尽管有些时候他们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他们在思考时仍然离不开历史的参照系。

         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是高度一体化的。中国人所谓的历史很简洁、精英化,现在看来更像官方历史,尽管是隔代的官方史,但仍然是官方历史。中国的历史多样化也很不够。中国人习惯把历史做出一个脸谱化的结论,所以中国历史上关云长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张飞的鲁莽、秦桧的奸诈都是脸谱化的。因为这样,中国人更容易记住这些历史;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人丰富的个人经历都没有了,全都是为脸谱化的需要所记述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更重视个人的历史。每个人的个人经验都可进行历史处理。在这方面,中国现代史越来越向美国的历史学习,口述史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

         做历史距离感很重要。《中国人在哈佛》中提到,中国学生到哈佛大学学习,老师要求他们对中国要产生距离感,甚至还要给他们做很多工作,让他们产生距离感,否则老师就会认为很难给这些学生讲课。如果中国学生对中国没有距离感,老师一提到中国不好,他们就会为中国辩护。我一开始不理解,读完以后,我有了新的认识,不只是做历史,我们做任何学问都应该有距离感。因为只有有了距离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立的判断。

    做历史要有独立的意识。美国的历史很短,怎么能在美国发现历史?看完《在美国发现历史》这本书,我感觉到,美国做历史的独立性确实非常强。只有有独立的意识,才能做好历史。

         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别,在我看来,美国的一切事情都归结为法律,而中国的一切事情都归结到历史。美国人遇到事情时,都会去查找和参考以前的判例;中国人遇到事情时,往往寻找历史上的经验。现在中国强调依法治国,如果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法律判例,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的进步。

         在美国的某些高校,讲授科技史比较难于吸引学生。胡大年提到,美国的许多科技专业的学生,因不善于写论文而不愿选修科技史课;而一些人文专业的学生,则由于缺乏基本的科技训练而对科技史课敬而远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曾有一些人,想法很极端,她(他)们认为过去的科学史都是是从男性角度来研究的,因而对女性科学家不够重视。为此,她(他)们要求推翻并重建过去的研究。


     

    我的相关日志:   2013-01-10 | 爱因斯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2013-07-22 | 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宏观历史
    2013-05-24 | 我的#创新箴言#
    2013-05-10 | 台北行纪
    2013-05-02 | 与林崇诚先生谈台湾的历史与文化
    2012-11-02 | 在美国发现中国的历史
    2010-09-20 | 楚才晋用: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
    2010-12-18 | 在华盛顿感受美国民主
    2013-02-09 | 除夕之夜话“禁忌”
    2012-03-30 | 对拜登“中美创新论”的反思
    2012-02-06 | 元宵话龙票
    2012-01-23 | 除夕之夜: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小品
    2011-12-12 | 怎样看待《中国人来了》
    2011-08-24 | 从小商品到大宗商品
    2010-05-24 | 中国的“人口红利”远远没有结束
    2010-05-07 | 中国人的灵活性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2010-04-23 | 机会均等与藏富于民
    2010-04-16 | 用战略性眼光看待“个人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