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伟大的公司从想法开始'

    伟大的公司从想法开始

    提交: 2014-01-18, 21:14:55 由 王德禄

         2013年11月15日和22日,我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雁西湖校区和玉泉路校区做了《伟大的公司从想法开始——从想法到创业的机制》的演讲,演讲分成三个部分:一、新一代创业者;二、孕育想法的机制;三、中国新经济之路。

    一、新一代创业者

         今天你们如果选择创业,和我那一代进行创业,性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一样。从创业者自身的诉求和性质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求生存的创业,求发展的创业和求变革的创业。

         第一类是“求生存的创业”,比如,当你们考上大学了,而你们的同学则出去打工了,他们所做的打工类的创业,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的,都属于“生存类的创业”。

         第二类是“求发展的创业”,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想发展个人的事业,寻找个人的价值,这就属于求发展的创业,当前中国的创业大部分是求发展的创业。

         第三类是“求变革的创业”,就是现在我说的“从想法开始创业”。什么是求变革的创业呢?就是对现有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结构等不满意,想创造出一个新模式来改变它,这种创业者我叫他们“改变世界的创业者”,这种创业在硅谷表现的最显著。现在很多创业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到了世界五百强的规模,比如阿里巴巴,小米等,他们的这种创业就是求变革的创业。

         其中求变革的创业又催生出了一批新一代的创业者,也有三类,分别是系列创业者,跨区域创业者和拥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

         新一代创业者的第一种类型是“系列创业者”。就是创办了一个公司,成功之后,卖掉,再次创办新的公司。我在硅谷认识很多很多朋友,都是系列创业者,现在在中关村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系列创业者”,比如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他曾在中关村四次创业。这些“系列创业者”的创业经历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有多次的创业失败,再取得几次创业成功的经历,成功和失败在“系列创业者”看来,都是常态。我也在中关村的创业者培训上讲这些,讲完之后,培训班的学员对我说,非常感谢我,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把创业失败的经历当做资本,不愿意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但是听了我的演讲,创业初期的失败与成功的经历,都成为了自己引以为豪的资本,而这个资本是获得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最重要的基础。在中国的创业文化中,对待“创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创业必然要面对可能产生的创业失败,系列创业者的就是把创业当作一项职业来看到,无论失败还是成功。

         新一代创业者的第二种类型是“跨区域创业者”。中国说的比较多的名词是“留学生创业”,在美国说的比较多的名词是“移民创业者”。这俩个词代表的概念很不一样,在硅谷的中国人创业,被称为“移民创业者”。我今天带来一本书,叫《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这本书中重点讲的是“跨区域创业者”,我写完这本书之后,去美国几个知名大学进行推广,演讲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听了我的演讲,觉得中国人创业的理念上是超前的。他们有很多研究,研究对象都是针对“移民创业者”,实际上“移民创业者”和“留学生创业者”的一个特点是一样的,都属于“跨区域创业者”。“跨区域”这种趋是会越来越强,比如,当一个人在一个地区选择创业,一定是感受到了当地的机会,或者他发现了有价值的想法,这个有想法与有机会是在一个地区感受到的,如果他在多个地区感受到不同的机会,他创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马云就是“跨区域创业者”的典型,很多人认为马云创办的公司在杭州,但也有人会认为他创办的是中关村的公司,因为马云一年里,很多时间在中关村度过。三四年之前,我每年会有一个月的时间在美国硅谷,而在那里,我竟然也能经常碰到马云,而在硅谷人看来,马云创办的是硅谷的公司,马云这种在三地之间不断的飞跃,体现了他是一个“跨区域创业者”。同学们毕业之后,可能去美国、去日本或者去欧洲留学,只要你心里有创业的梦想,无所谓这个梦想是什么,你们要带着这个梦想,去更多的地方,去的地方越多,见识越多,就会更加丰富你的创业想法,一旦开始创业,就会有更大的成功率。

         新一代创业者的第三种类型是“拥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其实这三个分类并不存在前后的逻辑顺序)大家一定会有疑问,“改变世界”是政治家、科学家的事情,为什么成了创业者的事情?因为全球化之后,现代国家的政治家虽然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越来越频繁,但是他们的视角和立场却是越来越只关心本国的利益,根本不能去改变世界;而科学家要想做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只能在自己的领域中越钻越细,专业越做越深,失去了去其他领域的关注度,缺乏统筹协调的能力;这个时候,创业和专门的科学研究的不同指出就显现出来了,创业者期待能够把这件事情办成,就需要调配各方面的资源,所以说,科学家的成功取决于研究越来越专门化,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调配资源。如果说原子弹等发明创造还在印证“科学改变世界”的主旨,那么现在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几乎每个领域,都是企业家在创造新的人类生活方式。现在在硅谷,每个创业者在吸引天使投资时,都要深入地阐述他们改变世界的梦想。

         周鸿祎是中关村比较叛逆、争议比较大的人物,但是他去了硅谷之后最大的感受是自己还是比较乖的,因为在与硅谷的创业者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他们讲的“商业模式”、“创业的想法”都让周鸿祎大吃一惊,每个人都有特立独行的观点。我一直在中关村宣讲“特立独行”、“改变世界”和“创新”的观念,但是因为我是咨询业出身,主要讲的内容是理性的分析,但周鸿祎所讲的,是从创业者的角度,更加形象,更能让中关村人看到与硅谷之间存在的差距。这个差距就在在是否存在“改变世界的大企业”和“拥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

         今天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我感到非常好,因为我们是国科大,想法一定多。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新的想法最有价值,希望同学们在磨练自己想法的方面多努力,不管你将来的梦想是什么,是走科学研究的路?走政治的路?还是创业?磨练自己的想法至关重要。

    二、孕育想法的机制

         想法从何而来?邀请我来演讲的赵超是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者,是研究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我今天这里要讲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中的“悟”,二是悟的三个前提,三是伟大公司的基因是创业时候的想法,四是颠覆式创新,五是颠覆式创新的非逻辑通路。

         第一,说一说中国文化中的“悟”。所有的伟大发现是没有逻辑,因为不可能出现一本“我该如何成为爱因斯坦”的指导说明书。但是,虽然我认为没有逻辑的作用,但是一定有“想法”的作用。爱因斯坦是个比较有哲学头脑的人,他认为在科学发现出现和未出现之间,有个“惊险一跃”的阶段,实现“惊险一跃”并不存在逻辑的通道。在研究美国、欧洲的科学发展逻辑的时候,通常要用很长的一段话,才能把事实说清楚,但中国不同,中国文化中一个字“悟”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悟”是想清楚一件事情的渠道,如果用西方的语言来表达,类似于“惊险一跃”,并没有牵扯逻辑。相比东西方的语言,英语的表达能力很强,中文的表达能力比较弱,但在阐述“发现”这个问题上,中文似乎更加能够表达出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欧洲的一位创意大师来到中国与我对话,他感叹我所描述的“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讲都是“模糊的”、“大概的”,对综合性的判断和叙述性的语言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对“精细的”科学的语言表达叙述水平较差。

         第二,“悟”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怀疑精神,二是独立思考,三是偏执的爱好。

         我认为首先要有怀疑精神。做科学的人,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屈从权威。无论是科学上的伟大发现,还是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怀疑精神。当别人都在说这个事情可行或不可行的时候,你要有怀疑精神。其次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的体现”,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身上的,一切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基本的前提就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你是企业家、教育家、出版家或者社会活动家,要想取得成绩,第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能力。第三是偏执的爱好,这是能够浸润其中的爱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三点不是逻辑通道,是“前提”。

         第三,伟大公司的基因是创业时候的想法。基因是什么?基因是能够决定你成为的是蚂蚁还是大象;创业时的想法,决定了你是卖豆腐的,还是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我曾经在中关村的会议上说联想永远不能成为像Facebook一样的改变世界的公司,也永远无法发展成为微软那样的公司,原因就在于,联想在创业的时候已经固定了创业的想法和目标。我是1993年下海,在97、98年互联网大潮涌来的时候,中国各个高新区我几乎都去演讲过,马云、马化腾等曾经都是我的听众。我当时就大胆预测,中国下个最伟大的公司是谁,不是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不是四通,一定是现在在台下的创业者,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观点,现在在座的同学可能也不理解。我要表达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变化非常快,新一代创业者会起到越来越强的作用,比如硅谷目前排名前十的公司,几乎没有创业十年以上的公司,都是在十年之内成长起来的新创企业。我曾去参加硅谷企业的年会,他们不邀请大公司做演讲,而邀请新锐的“瞪羚”来演讲,我就听过特斯拉总裁的演讲,那时还是小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新锐企业。所以说最伟大的公司一定出于最新的创业者之手。今天来听我演讲的同学们,你们心里也要有一颗“创业”的种子,我希望在你们之中有人能够成就中国目前企业形态中没有的,改变世界的大公司。

         第四,什么是颠覆式创新。中国人现在说的最多的名词就是“颠覆式”创新,很多创新都是常规的,最缺乏的是“颠覆式”,完全别人想不到的。硅谷的厉害之处,就是硅谷的创业者都是具有颠覆式想法“想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其中很少一部分创业者可以实现创业梦想。

         第五,实现颠覆式创新的非逻辑通路。这里有四种途径有可能诞生原创的想法,实现颠覆式创新,分别是:头脑风暴、独特旅行、概念验证和“苗圃”。

         非逻辑通路之一是头脑风暴。我们长城所每个星期都会召开头脑风暴会,分为项目级别、部门级别和所级别的,我每个星期会参加所级别的头脑风暴三四次。头脑风暴主要就是帮助打开思想。我在硅谷讲头脑风暴,有人马上起来抗议,认为头脑风暴不是在大学中被发明的,而是硅谷的产物。当时我很吃惊,那个人说,乔布斯设计一个楼的原则是,人与人碰面交流时在目所及之内就能找到坐下交谈的位置,可供三四个人可以随时随地交谈。《乔布斯传》中也讲到,乔布斯的团队做出的伟大的设计和创新无一例外出自头脑风暴。在此书中提到了200多次头脑风暴的讨论形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一个方案,乔布斯把50多个团队成员聚集到公海的船上,只为了思考出解决办法。如果大家想体验“创业的”、“企业性质”的头脑风暴会,希望大家去车库咖啡。在中关村的车库咖啡出现之后,中国出现了上千个创业咖啡出现,更让我惊讶的是,在一些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车库咖啡等出现带动了当地创业团队的成长,并成为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与大学老师等各行各业的人见面交流的场所。

         头脑风暴是新经济时代,打开脑壳,激发创造性的必由之路。创新不再是串联的,而是并联的,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刺激之中。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理论认为人能够表达出来的知识只占其拥有的知识的一小半,另一大半是很难表达出来的,他称之为“隐性知识”,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交流之所以重要就是基于这样的知识论和认识论。希望大家重视“头脑风暴”这种讨论形式,如果你参加导师seminar,我希望大家成为最自由、最积极的发言人,同时也希望大家多去组织头脑风暴会。组织头脑风暴会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定要找出一个靶子,树立一个主题,请一群同学来参加讨论,不管创业与否,头脑风暴会是训练最新锐的想法,训练新的商业模式最好的方法。

         我在咨询中看到很多案例,中国企业中员工的创造力通常只有一小部分被发挥出来,咨询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咨询师了解“创造性的知识”产生的渠道并把这种渠道介绍给客户。我的咨询团队不管做什么项目,都使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而且项目组成员中大部分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尽量不选择企业高管。长城战略咨询的官方网站上有怎么进行头脑风暴的指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

         非逻辑通路之二是是独特旅行。这是我从硅谷中学到的有趣的经验之一。有次我去硅谷,一个旅游公司的负责人跟我说他们的旅程都是“独特”旅游体验,只为创业者带来“创意”。这有别于中国观光式的风景游,而是通过旅游带来头脑的震撼体验。如同乔布斯的印度之旅,只有产生震撼,新想法才能涌现,所以这种带来独特体验的行业最近在硅谷非常热门。

         非逻辑通路之三是概念验证。科学研究有两类,一类是应用研究,一类是基础研究,而目前出现的第三类,叫概念验证。基础研究更多在大学里面做,应用研究更多在企业里面做,概念验证则更多是创业者在做,创业者需要检验他们创业的新东西能否能成功。例如在MIT的媒体实验室中,就是检验新想法的创意实验室,越独特的想法越好,想法如果得到委员会的支持,就会得到资金支持创业,正因为这样,MIT在去年的研究报告中排名全美创业型大学第一。2012年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50%的新财富是和MIT的研究有关,现在美国政府也逐渐把概念验证纳入政府预算体系。

         非逻辑通路之四是“苗圃”。现在中国非常重视“苗圃”建设,创业咖啡和媒体实验室都属于“苗圃”,中国的孵化器做了很多,而现在的“苗圃”重视的是在有想法的时期,公司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如何来支持和帮助创业者。这样的“苗圃”不管出现在哪个城市,都应该多去逛逛,这些都是让你得到新体验的地方。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分为三段,孵化、加速和集群,现在在想法阶段也有了新的载体就是“苗圃”,这是在孵化器之前的新阶段,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来源,也是中国进行概念验证的地方。

    三、中国新经济之路

         这里我要说五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进入创新全球化阶段,二是新经济下企业成长的四阶段,三是中国新经济的短板,四是中国新经济的长板,五是中国新经济之路该怎么走。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确处于什么阶段?世界到了什么状态?现在世界进入了创新全球化的时代,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就进入了创新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危机之前是制造业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经济之所以现在取得了好的成绩,主要在于在制造业全球化的时代抓住了机遇。这个阶段以大公司为主导,资源哪里便宜到哪里去,中国享受了制造业全球化的好处而崛起。在当今的创新全球化时代,是哪里有创业,哪里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资本人才,资源就到哪里去。今天一开始我就指出中国是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地区,现在中国在享受着创新全球化带来的优势,要更多的寻求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在“变革式创业”上下功夫。

         90年代初我很多朋友都出国了,他们都给我联系一些海外的学校和工作,但是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还是决定选择了下海,到去中国经济第一线去促进、参与市场经济的改革。下海20年来,中国的每个增长点,每一个出现的上千亿的企业,我都有比较多的接触,而且我自己参与到中关村、张江、深圳这些区域的崛起中。而我是从中科院下的海,我鼓励在座的同学们都向我学习,积极地去创业,每个学生应该参与到经济的增长点之中,参与到社会的大变革之中。

         第二在创新全球化下,中国的企业的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中央文件中常常提到,小微企业、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大中企业等名词,这属于传统经济的语言,在高新区、科技园区里,只有三个分类:创业企业;瞪羚企业;大企业。创业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成为瞪羚,IPO上市,成为大公司。新经济要经历四个阶段,想法、创业、瞪羚和大公司。这是人类历史上给知识分子留下的最大的参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空间,想法越重要,效率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参与经济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中国新经济的短板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一是没有充分的思想自由,二是天使投资不发达,美国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比中国人健康,投资在天使投资上的比例比较多,天使投资让创业者和世界的变革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钱人通过天使投资来改变世界,没钱的人通过改变世界来吸引天使投资。希望以后中国有钱人的心态更健康,把天使投资做起来。第三个短板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这造成了中国改变世界的大公司出现的比较少。虽然也有一些,例如马云今年光棍节的行动让世界震惊,很多行业都出现了让世界感到震惊的公司,但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原创的新型产业。目前中国需要在两个方面突破,一个是改变世界的大公司,一个是原创新型产业,这两个事情其实是一个事情——原创的企业的诞生,就会产生改变世界的大公司。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中国经济学界很有名,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地肯定,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商品市场已经很发达,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在于能不能出现思想市场。只有在这个思想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思想会迸发,新思想就会带动更多的新公司诞生。另外一个事情,温家宝在离职之前考察中关村,认为中关村第一促进了人的解放,让人活起来,自由地创造;其次,中关村促进了制度的创新,科技和经济高度融合。我非常同意他的想法。

         第四,中国新经济的长板就是中国是世界上瞪羚最多的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指标衡量主要是IPO数目,金融危机以来,中关村IPO数目是硅谷的三倍,而且最近几年中国的上市公司数目超过美国成为第一,这说明中国创业最多,瞪羚最多,但还没有出现改变世界的大公司,机会是你们的!

         第五,中国新经济之路该怎么走?我提出六个字:创业、孵化、集群,其中核心的核心是创业。我12月份要去丹麦参加一次学术活动,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会参加,我准备做一个报告《中国对新经济的思考》,我要讲,人类到现在为止,人类发展都来源于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根本是波粒二象性,新经济的根本是创业、孵化和集群,这是新经济的三象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的作用,中关村前20年的最极端就是宽容失败,但是原创的时代,宽容失败成为是底线,还要加另外两个东西,一是宽容异端,二是鼓励原创。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苗圃”,他们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我们这个国家社会应该宽容鼓励。

         我们期待一个机会均等的中国社会,天道酬勤的思想自由,这个时候才能实现原创的创业,实现中国梦。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1-02 | 创建全球链接,打造世界光谷
    2010-10-30 | 与曹聪讨论中国科技政策
    2010-10-27 | 空中飞人:走出去建立全球链接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4-01-05 | 德国人适合创业吗?
    2013-10-21 | 在宁波讨论应用教育发展
    2013-10-08 | 新经济的一种新解读:创业-孵化-集群
    2013-09-18 | 满月,生命诞生的中国式仪式
    2013-08-10 |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鼻祖
    2013-08-01 | 中国高新区的成功经验与未来
    2013-07-04 | 重返母校:与师弟师妹交流
    2013-07-01 | 重返母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2013-06-27 | 硅谷2011年新创办企业4万余家的价值何在?
    2013-05-16 | “创业”与“消业”:拜访见濒法师
    2012-08-24 | 自由、原创才能打造“中国梦”
    2012-08-07 | 天使投资元年话“天使”
    2011-08-08 | 自主创新:高新区战略提升
    2010-07-22 | 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2010-03-26 | 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跨越式转变
    2010-03-08 | 硅谷归来话产权
    2009-07-31 | 创业板就是高风险,要谨慎入市
    2009-06-25 | 新的创业者仍然商机无限
    2011-10-20 | 淘宝事件的深度分析:价格、规则、垄断
    2011-09-07 | 支付宝事件的影射释义
    2012-10-26 | InnoSpring:中国人在美国创办的孵化器
    2012-10-04 | 中国应发展天使投资辅助创业
    2012-05-21 | 头脑风暴:企业愿景开发工具
    2012-05-07 | 创新全球化中技术转移的五大新趋势
    2012-03-01 | 我2012年2月发的微博
    2012-01-29 | 在硅谷《继续寻找张纯如》
    2012-01-20 | 硅谷能量来自何方?
    2011-11-25 | 离开硅谷,是否还有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