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一和家家

  • 固定链接 '《第四十一》文本重读  读书微记002'

    《第四十一》文本重读  读书微记002

    提交: 2017-11-21, 23:05:01
    《第四十一》文本重读
    一和
    这部中篇小说诞生于1924年11月的列宁格勒——之所以用诞生一词,是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可以传世的作品。1928年7月曹靖华先生在莫斯科将其翻译成中文。译本在我国出版后,曾风靡于太行山敌后革命根据地。1983年,已到古稀之年的曹靖华老先生在《修订本后记》中写道:“《第四十一》指出,即使恋爱,也要服从革命利益,服从革命需要,服从伟大的革命斗争。……当然,长期以来,在我国,这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至于该如何看待,还是有亲爱的读者评断吧。” 我是30多年前的1985年9月26日买到曹靖华先生这部译著的,当时定价0.53元。买到后曾经读了几遍,当时就有许多疑惑。而今重读,感觉它并不像曹老先生所言,是一本革命文学作品,相反,我倒认为它是一部在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反战争、反革命、反政治的纯文学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作者、译者为我们提供的小说文本说起。 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作者所营造的故事脉络、解读一下小说本身并不复杂的文本架构。 小说第一章为我们简洁描述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的社会身份(红军战士、叶甫秀可夫队里的一名神枪手)以及性格特征——马柳特卡生平最爱幻想。她爱幻想,并且还爱用铅笔头在随便的一块纸片上,写些字体歪歪扭扭的诗句。在这一章的结尾处,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但我敢说,这一章毫无意义——作者这是明摆着欺骗读者,事实是:如果没有这一章关于马柳特卡爱好写诗、第四十个遭鱼瘟的交待,就不大可能有后来的爱情故事和让人心碎的可怕一击。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作者必须写的开场白》中,作者已经为小说所架构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十一出场——蓝眼睛、有点书生气的近卫军中尉戈沃鲁哈•奥特罗克作为俘虏和马柳特卡相遇;第四章:因为诗歌艺术,红军战士马柳特卡和蓝眼睛的俘虏第一次深入交谈,政委叶甫秀可夫临行前为小说结局埋下伏笔:要是把他放跑了,你不如死了好。死活都要把他带到司令部去。万一遇上白党,不能交活的给他们。 第五章:这是整部小说中最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用一句话为马柳特卡和近卫军中尉去除了产生爱情的障碍,同时,也完成了去马柳特卡、奥特罗克社会角色的写作任务:当船平稳以后,灌了一船水,桅杆跟前的谢明和维赫尔都不见了。马柳特卡和奥特罗克因此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还原为本源意义上的女人和男人。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去战争、去政治色彩、去社会角色后的马柳特卡和奥特罗克在荒岛上生存、生活、产生好感并相爱,因为远离社会,荒岛犹如世外桃源一样给了爱情甜蜜、幸福的色彩。 第十章:一条船的临近终结了马柳特卡和奥特罗克在荒岛上如诗如歌如梦般的爱情,而奥特罗克本能的逃生行为非但没能为他带来一线生机,反倒唤醒了马柳特卡本已沉睡的战争意识和社会角色定位:水……碧蓝的水……叶甫秀可夫的面孔和他的话:“万一遇上白党,不能交活的给他们。” 她哎呀一声,咬着嘴唇,拾起扔掉的枪。 她拼命大声喊道:“喂,你……这个白党坏蛋!回来!……我对你说,叫你回来,鬼东西!” 中尉站在齐脚脖深的水里,挥动着双手。 在火光与风暴里,他突然听见背后响起地球毁灭似的震天动地的一声庄严的轰响,他还没来得及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往旁边一闪,想躲掉灾祸,可是地球毁灭似的这一声轰响,也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听到的最后的声音了。 马柳特卡呆呆地望着倒下去的人,不知为什么下意识地跺着左脚。 中尉一头栽到水里。鲜红的血浆从打碎的脑壳里流出来,在油乎乎的玻璃色的海水里散开。 马柳特卡朝前走过去,弯下腰。她丢开枪,号哭着,撕破了胸前的衣襟。 从眼窝里被打出来的一个眼珠,在水里粉红色的神经纤维当中飘动,像海水一样湛蓝的眼珠困惑、怜惜地望着她。 她跪到水里,想把打碎了的死人头搬起来,她忽然倒在尸体上,颤抖着,脸上沾着红色的血块,伤心地低声哀诉起来: “我的亲人!我干了什么啊?你醒醒吧,我心爱的蓝……篮……眼……睛……的……人……哪!” 船驶拢沙岸。船上的人都呆呆地望着。 至此,整部小说结束。在我们心头久久回荡的,是那地球毁灭似的一声狙击枪响和马柳特卡的哀诉。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因素推动马柳特卡拾起扔掉的枪狠心地射向自己心爱的蓝眼睛?难道仅仅是政委叶甫秀可夫临别前那句话吗?不。准确的说,是那个年代马柳特卡作为一名红军女战士的社会角色定位决定了处于敌对方的爱人逃生时的必然死亡。而马柳特卡和中尉奥特罗克之所以能够相知、相爱,则全是因为流落到荒岛上以后去战争、去政治色彩、去社会角色定位后的戏剧性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不是一部反战争、反革命、反政治的战争题材爱情小说呢?战争、革命的残酷性由此可见一斑!爱情在战争年代、在革命利益面前的不堪一击由此也可见一斑! 马柳特卡亲手葬送蓝眼睛爱人后伤心的哀诉至今依然回荡在荒岛上。你听到了吗?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和居
    曹靖华(1897~1987),原名曹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在开封省立第二中学求学时,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4月,重赴苏联,1933年回国,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鲍利斯•安德列耶维奇•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苏联作家、剧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1911年开始发表诗作,早期创作曾受未来派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19年负伤复员,从事文学创作,写过不少以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剧本,他的著名作品有中篇小说《风》、《第四十一》、《决裂》。他的作品情节紧张,冲突尖锐,充满浪漫色彩。此外他的中篇小说《第七位旅伴》《版画》,剧本《黑海舰队小兵之歌》、《为海上的人们祝福》和《美国之音》先后获斯大林奖。